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山東省唯一由文化部批准設立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區自2010年11月設立以來,堅持以求實創新的態度進行規劃建設,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和不斷的工作實踐,形成了個性鮮明並富有成效的保護區“1344”建設模式,即:制定一個建設路線圖﹔樹立三個建設理念﹔搭建四個保護平台﹔實施四項傳承工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生態性保護上取得了明顯成效,為我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發展提供了鮮活的工作范例和可借鑒的工作路徑。
一、編制總體規劃
濰坊市於2012年6月成立了保護區總體規劃編制機構,邀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承擔了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期間先後組織專業人員到省內外和各縣市區進行實地調研,於2012年底編制完成《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總體規劃定位准確、專業性強,在文化部、省文化廳組織的專家評審論證會上,均一次性獲得通過,並於2013年5月獲文化部正式批准實施。該項工作被評為2012年山東省非遺保護十大亮點之一。
二、踐行三個理念
保護區從文化規律、濰坊實際和社會需求出發,確立了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三個建設理念,即: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融入現代文創產業、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理念。保護區通過網絡、報紙、電台、電視等媒體全方位宣傳非遺,促進非遺保護的社會共識與民眾自覺,使人人了解非遺,利用非遺,傳承非遺﹔開辦“濰水講壇”、尼山書院、傳習課堂,廣泛傳播傳統文化﹔開展技藝傳承免費培訓工程,培養民眾文化興趣,壯大傳承人隊伍﹔組織非遺項目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提高民眾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使傳統的文化生活逐漸回歸,融入當代民眾生活。
(二)非遺融入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的理念。文化主管部門借助風箏會、文展會、魯台會等文化交流平台,擴大文化視野,引進先進理念,促進文化合作﹔引進台灣、日韓先進的文創經驗,簽署文創產業合作協議,促進文創項目對接落地﹔促進傳統文化與互聯網的結合,搭建文創推廣平台,整合項目資源,實現傳統文化資源共享與區域文化產品的推廣。
(三)非遺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念。保護區定期組織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將傳統舞蹈、戲劇、曲藝、音樂表演送到民眾身邊,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常年組織各類傳統技藝的免費培訓,為民眾提供學習技藝、自主創業的機會﹔通過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展示濰水文化,提供非遺通俗讀物,將非遺保護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使非遺真正夠為民所用,全民共享,滿足民眾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搭建四個平台
從非遺本質和時代特征出發,通過多渠道、多元化活動形式,搭建四個保護平台:
(一)非遺傳習平台。1、組織實施了非遺師徒傳承“百鄉千人扶持計劃”,全市百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收徒達4000多人。2、組織非遺社會傳習講堂30個,年均培訓500多名傳承人和非遺保護業務骨干。3、自2009年以來在全市中小學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定期組織非遺傳承人在校園進行項目傳習,編輯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教材》在部分小學中使用,每年有5萬多名中小學生參加非遺學習教育活動。4、全市建立常態化非遺傳習所235個,每個傳承人規定傳習時間每年平均達到1000小時。
(二)文化傳播平台。1、組織茂腔、地秧歌等表演類非遺項目下鄉表演,進行文化惠民活動,平均每年為群眾表演2000余場。2、2012年開設“濰水講壇”,已舉辦30期,參與聽眾6000多人。3、組織參加各種大型展會,推廣傳播濰水文化。先後組織非遺傳承人參加了中國非遺博覽會、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近百個大型展覽活動。4、借助傳統民俗節慶、文化遺產日等節點舉辦各類民俗、非遺活動,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展示傳播活動,提升全市民眾對濰水文化的認同。5、2013年以來,濰坊廣播電台開播《文化濰水》專題節目,介紹保護區的非遺資訊﹔各大新聞媒體網站分別建立介紹保護區建設的網站頻道﹔濰坊各地方電視台不定時播出各非遺項目的專題片、記錄片,隨時發布保護區建設的相關通訊。
(三)學術研究平台。1、開展課題研究,加強學術支撐。保護區先後組織課題研究小組申報國家級、省級課題20多項,課題結合保護區規劃建設進行學術研討,為總體規劃的制定、非遺活動的開展、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資料儲備和理論支撐。2、成立各種學術組織,多渠道開展濰水文化研究。目前,全市已先後籌備成立濰坊民俗學會、濰水文化研究會等100多家學術團體和社會組織。3、非遺專著不斷涌現。自非遺保護工作開展以來,全市編輯出版《濰坊文化簡史》等100余部專業論著和《古風遺韻》等200多部介紹濰坊傳統文化的項目叢書。
(四)市場推廣平台。1、依托每年一度的國際風箏會、文展會、魯台會等大型節會,設立濰坊民間工藝產品展銷區,展會年均銷售額達億元以上。2、建立文化電商平台,通過互聯網上推銷濰坊民間工藝品。已有多家網絡軟件公司開發了中國印象商城濰坊店、好品濰坊等商業銷售平台,向世界各地推銷具有濰坊地域特色的非遺產品和非遺衍生品。3、打造以傳統文化項目為主題的文化園區。楊家埠民俗大觀園、齊魯酒地文化產業博覽園、青雲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等一大批集文化展示、文化旅游、文化體驗、文化產品銷售於一身的文化園區,成為推廣濰坊文化旅游產品和民間藝術產品推廣銷售的重要載體。
四、實施四項工程
(一)資源搶救工程。1、廣泛開展文化資源普查。經過艱苦細致的調查和挖掘,收集整理非遺資源線索2萬多條,整理各類項目近千項,從整體上掌握了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文化資源的基本概況。2、積極申報項目進行重點保護。在資源普查的基礎上,將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為各級代表性項目,予以重點保護。目前全市已有世界級代表性項目2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6項、省級代表性項目55項、市級代表性項目232項、縣級代表性項目878項。3、全力搶救瀕危項目。對瀕危的優秀文化遺產採取優先保護的方式,使濰坊核雕等60多個非遺瀕危項目得到有效搶救,並重新煥發了生命力。4、詳細記錄歸檔。通過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述史調查工程,對各類非遺文化資源信息進行挖掘記錄,建設完善實現社會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
(二)技藝培訓工程。1、舉辦全市年畫創作培訓班和“濰水流韻”濰坊民間傳說創作年畫大賽。舉辦民間手繪年畫常年培訓班,現已培訓學員達3000多人次,青州建立了擁有萬余平米綜合設施的農民畫創作基地,常年吸引農民畫愛好者參與學習和培訓。2、開設濰坊核雕大講堂。先後培訓學員200余名。3、啟動“九千繡花女”濰坊刺繡培訓工程。該工程包括濰坊刺繡傳習課堂、濰坊刺繡進校園活動、暑期少年體驗班,“指尖上的記憶”首屆濰坊刺繡傳習作品比賽暨傳習作品展覽等活動。4、市保護中心分別與濰坊技師學院,濰坊聾啞學校等學校合作,將傳統技藝類的非遺項目作為傳承課程納入學校教學,進行了非遺職業化教育的探索。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先後在大中院校、中小學開辦了古琴、風箏、剪紙、刺繡、核雕等文化興趣班、技藝培訓班300多期,每年培訓學員達數萬人次。
(三)設施建設工程。1、保護區已建成濰坊風箏博物館、高密博物館民俗廳、青州市范公亭非遺主題公園等16處高標准的非遺專題博物館,規劃建設了壽光市鹽業專題博物館、濰坊紅木嵌銀博物館等10余個非遺展示場館。2、全市已建立非遺項目傳習所300多個,其中命名挂牌市級非遺傳習所66處、市級非遺傳承示范基地10個,非遺傳承教育基地6個,建立了30處設施面積達到1000平米以上,集傳習、宣教、傳播、研究、體驗於一體的非遺綜合性傳習中心。3、全市已建立以楊家埠民俗大觀園、高密東北鄉紅高粱影視基地、中國現代風箏產業基地、臨朐沂山東鎮文化旅游區、景芝酒文化展示中心、青州宋城文化園區等為代表的20多個以非遺展示傳習為主題的大型文化園區。
(四)非遺衍發工程。1、在政府的主導下,城市中心區域規劃打造了創意西街,引入文化創意項目200多個。該街區已成為濰坊非遺研發、文化創意的主題街區。2、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分別與台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簽署《海峽兩岸文創產業發展與交流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和《“百工百藝”濰坊非遺項目創新工程合作協議》,啟動兩岸文創產業的合作。3、在十笏園文化園區規劃建設“巧藝百工坊”,打造非遺與現代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的實驗基地。4、推動非遺項目與國際接軌,濰坊風箏、楊家埠木牌年畫等項目與國際時尚品牌歐萊雅,柳疃絲綢與國際時尚品牌愛瑪士、阿瑪尼的合作,將濰坊非遺項目推向國際舞台。
“1344”建設模式在建設理念上遵循非遺生存發展的自身規律,充分關注非遺與民眾生活和生產方式的密切關系,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民共享,解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政府唱“獨角戲”的問題,彌補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缺失環節﹔在建設方向上觀照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傳承發展關系,把視點伸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發展與創造力再生,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問題﹔在項目設計上從區域文化形態的整體存續出發,保證模式運行的完整性與合理性,實現對非遺的整體性與生態性保護。
“1344”建設模式的形成,既具有半島形復合性區域文化的個性特點,又具有國家對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原則的普遍含義,其模式實施後所形成的成果表明:以人為本、回歸生活的保護原則與理念導航、規劃落地的建設行程以及強身壯體、創新發展的傳承措施是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核心要素。這些要素不僅對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有廣泛的積極意義,對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亦具有示范性和引領含義。
在“1344”建設模式的運行實施下,保護區將逐步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相互依存,與人們生活生產的聯系日益緊密,並與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諧共處的良好氛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生態保護區相關知識得到普及和使用,社會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物質文化遺產的共識與機制﹔使優秀的文化遺產成為全民共享的精神資源,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文化動力﹔濰水文化生態環境得到良好修復,形成文化聚合生態,生態孕育文化的良性循環。(來源:山東省文化廳)
上一篇: 山東濟南互聯網上網服務行業轉型升級試點效果明顯 |
下一篇: 山東青島平度市“四個抓手”助推文化發展繁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