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東亞文化之都﹒青島活動年成功舉辦,活動帶來的人氣和資源再次給青島文化建設注入新活力。
一是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跨越。借力“東亞文化之都”的藝術薈萃平台,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為廣大市民烹制了一道道豐盛的文化大餐。“東亞文化之都”青島國際水彩藝術節、中日韓亞洲樂團民族音樂會、中日韓藝術之夜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原汁原味的日韓文化和國內一流的藝術展演。學習借鑒新潟市朱鹮大廈、清州藝術殿堂等文化綜合體建設經驗,啟動了市博物館改造工程,將建成功能聚合的大型城市文化綜合體。
二是開拓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空間。借力“東亞文化之都”的輻射效應,把營造良好的產業政策環境作為重要抓手,制定了10個億的影視產業發展基金管理辦法,吸引日韓一流影視企業到青島落戶。組建了青島市文化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啟動了文化創意產業貸款貼息工作,撬動貸款9.7億元。通過政策支持,把東亞文化之都帶來的城市品牌知名度轉化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三是搭建了城市外交的新平台。借力“東亞文化之都”的資源聚集優勢,精心設計載體,搭建了城市外交的新平台。選取城市雕塑這種最能體現城市風貌和文化特征的藝術形式作為切入點,與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共同推出了“不朽的城雕”城市公共藝術系列主題活動,實現了歐亞文化之都的文化對話,開啟了東亞文化之都與歐洲文化之都的“破冰之旅”,把青島的聲音傳播到歐洲文化之都,凸顯了對外文化交流為國內文化建設服務,當前項目為長遠發展服務,文化活動為市民精神生活服務的宗旨。
四是推動了城市歷史文脈的新傳承。借力東亞文化之都搭建的交流平台,提升了青島歷史文脈保護傳承水平,拓展了新的空間。舉辦了“共同的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500多位青島和清州的藝術家和演員用精湛的技藝將諸多“非遺”元素在舞台上展現出來,進一步加強了中韓文化的交流。與清州和新潟達成了共同把筷子文化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共識。積極服務“一帶一路”戰略,深入挖掘展現青島“海絲”文化內涵。
五是實現了城市文化影響力的新提升。借力“東亞文化之都”的大好機遇,青島不但找到了城市推介的更高平台,而且也得到國內外媒體的超強聚焦。首度叩響“文化國門”,利用首都國際機場國際分流通道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青島形象展示,對城市文化戰略、歷史傳承以及商業品牌文化進行了全面推介。國內外主流媒體對青島活動年進行了全程跟蹤播報,日本NHK、韓國KBS等主流媒體報道採訪10余次,切實增進了中日韓人民間的情感交流與文化認同,同時提升了東亞文化之都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來源:青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