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伊始,包括圖書館和博物館在內的青島公共文化設施,應用數字高科技已成為一股潮流,公共文化服務依托“互聯網+”提升效能,真正實現文化服務的升級惠民。
2016年春節,青島市圖書館首度推出了一系列線上活動:有與國家圖書館合作的“網絡書香過大年”,囊括了詩詞吟誦、對春聯、明信片設計等趣味互動﹔還有與大型數據庫商合作推出的“冰雪奇幻之旅——知識世界網絡答題”……市民隻需使用電腦、智能手機、Pad等移動設備,就能參與活動。傳統而單純的圖書館借閱模式已被日益完善中的圖書館數字化工程打破。
目前,青島市圖數字圖書館中的數字資源已涵蓋了學術研究、職業教育、職業考試、外語學習、經濟研究、領導決策等27個不同內容門類的數據庫﹔同時還與全國多家公共圖書館建立起資源共享網絡。讀者在家中登錄網絡,就能使用這些數字資源﹔還能通過網絡咨詢台,與咨詢館員在線實時交流,並通過遠程文獻傳遞的方式獲取需要的期刊論文和電子圖書。據統計,2015年,青島圖書館數字資源的訪問量已達320.5萬次,下載電子論文93.8萬篇。“互聯網+圖書館”正日益走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互聯網+博物館”的新模式也正帶來青島的博物館服務方式和品質的嬗變。從2015年8月開始,青島市博物館加入了山東省珍貴文物數字化工程項目計劃,根據計劃,博物館的千余件國家二級以上文物,將逐一進行三維掃描建模,建立永久性、高精度的數字檔案。數字化文物建檔完成後,一些不能來市博物館參觀的游客通過網站、App終端和微信,在家裡就能立體瀏覽博物館館藏,可能看到的比櫥窗裡的還要真切、細微。諸多藏在庫房深處、沒有展出空間的寶貝也將因此重見天日。而有了這樣的文物數字化模型做基礎,結合3D打印技術,類似於市博物館“北魏石佛像”這樣的鎮館之寶,就可以開發制作成微縮的文創產品,走下展台,變身為點綴日常生活的藝術品。
2016年春節,青島市博物館在微信上開啟了一個微展覽,數十件擁有猴子圖形的館藏寶貝集中展出,吸引了眾多網友光顧點贊,這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久的將來,隨著數字技術的完善和提高,未來微展覽的品質也將相應提升,內容主題也會日趨豐富,成為博物館展覽的一個重要補充。
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的“虛擬博物館”業已在其官網上線,觀眾借助鼠標和方向鍵,就能在這座擁有百余年歷史的德式建筑中身臨其境地徜徉,並聆聽所經過展品的講解。
按照設計,未來智慧型公共文化設施都將具備一項功能,依托大數據,分析每一位參觀使用者的個人喜好和需求,為其訂制專屬的服務。而這,也將成為“互聯網+”時代青島公共文化設施共同的目標——將服務細化到每一個市民。(來源:青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上一篇: 山東青島安排專項資金加強傳統文化村落保護工作 |
下一篇: 山東出台意見規劃“互聯網+文化產業”行動藍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