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堅持以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建設經濟文化強市為目標,在“文化+”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出實招、求實效,推動文化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一、發揮自身優勢,加快文化演藝與旅游融合發展
堅持發掘地域文化資源,大力實施精品戰略,積極培育和拓展省城旅游演出市場。
一是繁榮藝術創作,豐富旅游演出市場。鼓勵和引導市屬6家藝術院團不斷提高藝術創作生產能力和水平,努力創演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俱佳的藝術作品,先後推出文化旅游劇《泉水謠》《齊風魯韻》《大舜》、雜技劇《粉墨》《紅色記憶》、民族音樂會《泉樂飄香》等文化旅游類演藝項目10余個。
二是打造演藝品牌,實現旅游演出常態化。精心推出“好客明湖”文化旅游劇場,打造周末演出品牌“開心甜沫”,連續舉辦“濟南親子劇節”,利用節假日等旅游黃金期,組織院團到大明湖、趵突泉等旅游景區開展駐點演出活動,市屬藝術院團年均演出近2000場,基本形成天天有曲藝,周周有歌舞、雜技、京劇、呂劇、兒童劇、話劇的演出態勢。
二、放大品牌效應,探索文化與商務展會融合發展
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品牌招商、鏈條延伸、合作共贏”的辦會模式,努力將非博會打造成為全國知名文化展會品牌和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非遺展示交易平台,將濟南打造成為非遺項目和衍生品交流交易中心城市。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立體宣傳體系。成立高規格非博會組委會及執委會,建立起完善的組織架構。分階段制定宣傳工作方案,明確會前、會中、會後宣傳重點。組織策劃宣傳語、吉祥物等公開征集活動,利用戶外電子屏、公交移動電視播放宣傳片,設置牆體廣告、道旗等形式,開展社會宣傳。在國家、省、市新聞媒體設立專版廣泛報道宣傳。設立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吸納新媒體、自媒體參與宣傳,擴大社會參與面和影響力。
二是堅持創新辦會,探索永久承辦模式。探索建立“非遺博覽會+”辦會架構,將非遺衍生品、民俗文化等納入展會,逐步擴大規模,設立分會場。實施科學的展會運作模式,在招展、展位設計搭建、展會服務、社會宣傳、參會群體組織等方面進行專業化運作,提升展會品質,拓寬參展渠道,形成政府主導、專業機構運作、社會多方參與的運作模式。
三、拓展服務模式,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
積極拓展文化服務,強化科技支撐,不斷提升“文化+” 互聯網的附著力,讓文化滲入生活服務,成為經濟社會“雲”運轉的潤滑劑。
一是提升公共文化事業科技服務能力。開通“書香泉城”手機圖書館,通過微信、同城活動APP等及時發布推送各類讀者活動,利用“粉絲服務平台”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建立微信公眾平台,定時推送府學文廟等景區信息和活動,在線預訂景區門票、團體購票,並直接通過微信錢包支付,實現高效便捷、智能優化的購票體驗。推進濟南智慧博物館建設,完善數字展廳、手機APP、藏品管理系統。
二是培育數字內容產業新業態。加大數字內容全產業鏈整合力度,探索實施“互聯網+非遺博覽會”辦會模式,建設非遺電子商務平台,促進非遺線上和線下良性互動和常態化交易,引入“眾籌、眾創”經營模式,建設非遺產品和衍生品研發、生產、交易基地。開展文化融合載體建設暨品牌創建行動,加快發展動漫、游戲、創意設計、數字內容等新型文化業態,爭創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單位)。目前濟南市有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1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4家,居全省前列。(來源:濟南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上一篇: 山東將建設“創意集市”打造文化產業發展載體 |
下一篇: 山東青島平度市文化系統針對“五會”轉作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