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山東
山東
山東挖掘價值 非遺資源變“金山”
發布時間:2019-12-09 15:18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9-12-09
  借助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等政策機遇,近年來,山東的非遺保護工作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方面實現雙豐收,通過理念、研發、營銷等領域的創新,推動非遺資源變“金山”。
  非遺活態傳承成果喜人
  濟南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這座城市擁有豐富而寶貴的非遺資源,並且不斷加大對非遺的保護力度。
  2018年起,濟南大幅提升了非遺專項資金的規模,並創新推出了“非遺活態傳承八大工程”,包括傳統工藝振興、傳統舞蹈活力再現、民間文學推廣等。當地還扶持50所學校與傳承人“結對子”,通過設立校本課程,實現非遺常態化教學。
  在基層,濟南每個縣(區)如今都建起了歷史文化展廳,43個鎮(街)、114個村建成了鄉村非遺歷史文化展館,傳承人到鄉村定點定時授藝已成一景。
  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威海,擁有獨具地方海洋文化特色的非遺項目。結合旅游品牌的打造,當地將建設100個非遺歷史文化展室列入了2019年威海市政府民生實事項目,每個展室給予兩萬元財政補貼,目的是串聯起威海的鄉村非遺民俗資源,打造獨具膠東風情的非遺旅游線路。當下,威海市群眾藝術館新館的非遺展廳正緊鑼密鼓布展。根據設想,建成後的非遺展廳將成為本地民眾、外地游客感悟威海民俗歷史的生動課堂。
  在濰坊,非遺已成為當地民眾珍惜的家鄉文化。泥塑、扑灰年畫、風箏扎制……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把多個非遺項目引入校園、社區、企業,辦培訓、搞研發、打品牌。濰坊市十笏園文化街區的“非遺空間”,如今每周平均接待觀眾超兩萬人次。“非遺空間”由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扶持企業打造而成,民眾可以在這裡免費體驗非遺項目,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均在此開設了工作室,每天都有展演節目。
  非遺推動鄉村振興
  很多非遺項目在市場化進程中,變身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正是看到這樣的特點,山東各地均把非遺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抓手,推動非遺回歸鄉村,讓企業與村民對接合作。
  棗庄市書源筆業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當地的省級非遺項目陰平毛筆制作技藝,建立了扶貧車間,吸納培養貧困、殘疾毛筆技師50多人。幾年來,該公司累計創造了300多個就業崗位,年銷售額不斷增加。
  濱州市無棣縣水灣鎮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葦帘加工出口基地。依托非遺項目葦帘加工工藝,水灣鎮解決了當地2.3萬人的就業問題。如今,水灣鎮的葦帘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年創造經濟效益6000多萬元。
  山東部分地市的文旅部門也積極行動,在推動非遺回歸鄉村、助力增收的過程中,積極探索更科學、更有效的經營發展模式。
  例如,日照依托全市126個市級以上非遺項目,計劃利用3年時間建設100處“非遺工坊”。“非遺工坊”集傳承、展示、銷售於一體,採取“非遺+傳承人”“非遺+合作社”“非遺+企業”3種方式,打通了非遺項目的線上、線下營銷渠道。
  日照還借助當地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的契機,挖掘整理“二月二舞龍大會”“漁民節祭海”等非遺資源,讓村民重新拾起老民俗、老手藝,與景區聯合,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
  “游客來到我們這裡,除了吃農家飯和全魚宴,還能看村民的舞龍表演。”日照市五蓮縣經營“農戶漁家樂”的老板韓水芬說,隨著民眾出游需求的提升,單一的美食、景點體驗已不具備競爭力,非遺表演成了她生意的主打品牌。
  保護理念需要更新
  山東各地在非遺保護領域進行了諸多探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很多棘手問題仍亟待解決。
  機構和人員配置有待調整是各地反映較多的問題。以山東沿海某市為例,該市的非遺保護中心於2007年設立,與市文化館是“一個單位、兩塊牌子”,工作人員均為市文化館的抽調人員。該市非遺保護中心的負責人說,目前,中心人員缺乏相關經驗,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
  “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在山東部分地區比較突出。有專家告訴記者,部分地方在項目申報過程中非常積極,可一旦申報成功便不聞不問。加之目前缺乏對傳承人具體而明確的考核指標,導致一些傳承人隻關注扶持資金是否發放,對項目的傳承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經費短缺也成為一些非遺從業者的心病。某市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說,該市市級財政每年撥付的非遺保護工作經費僅有10萬元,除了用於市級非遺保護中心日常工作的開展外,所剩無幾。
  相關專家建議,在擴大財政資金對非遺項目扶持規模的基礎上,要根據非遺項目門類的實際需求,進行差異化的資金分配,讓每一分錢花在實處。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引導民營企業合理開發利用非遺。要推動非遺文創大賽等活動常態化舉辦,爭取有源源不斷的創意涌入非遺保護領域。尤為關鍵的是,要強化非遺與本地旅游業的融合,地方政府也要加強對非遺品牌的整體營銷與推介。(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