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山東
山東
山東:創新的浪花在文旅系統奔涌
發布時間:2022-07-14 09:32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朱雪天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2-07-14

  創新是發展的引擎。文化和旅游工作關系社會大眾的幸福指數,隻有不斷進行理念、方法的革新,才能確保整體工作的活力和持續吸引力。過去兩年,山東文旅系統認真學習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瞄准前列、學習先進、趕超一流。創新的浪花,在山東文旅系統奔涌,並帶動全系統干部職工腳踏實地、勤於思考,將業務工作做到群眾心裡。

  新思路:千變萬化,得聽聽百姓的心裡話 

  近年來,山東文旅系統堅持“常規工作出新、重點工作出彩”的原則,扎扎實實保護文化遺產,獨辟蹊徑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有的放矢推進文化和旅游高質量融合。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文化和旅游工作的供需兩端都在變。但無論其他條件怎麼變,山東文旅系統聽百姓心裡話的初衷不變。

  山東省文化館設立的蓓蕾藝術工作站,順應近年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趨勢,如今知名度越來越大。

  根據上級部門部署安排,山東省文化館於2017年3月開始在全省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會進校園活動暨“蓓蕾藝術工作站”項目。活動開展以來,山東省文化館文化志願服務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社會文化活動的影響力增強,已經成為山東省群眾文化工作中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志願服務品牌。

  山東省文化館黨總支書記、館長趙新天說,幾年來,以山東省文化館為代表的山東各級文化館志願小分隊,通過組建故事會演講團隊和藝術普及團隊等形式,在全省中小學廣泛開展故事演講、藝術鑒賞、文藝普及等活動,使學校有了傳統文化的“直通車”,也讓傳統文化從“進校園”發展到“駐校園”。

  濟南的泉城書房建設,正以其可持續性受到業內關注。泉城書房是濟南於2018年開始探索的公共文化服務新舉措,聚焦群眾閱讀需求增長、閱讀設施不足的矛盾,旨在發揮泉城書房“毛細血管”作用,提升全民閱讀便利程度。2020年開始,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濟南市圖書館等單位宣布正式啟動泉城書房眾籌建設項目。社會各界組織或個人可聯系濟南市圖書館,以認籌場地、圖書、設備等方式參與共建泉城書房。這是濟南推動泉城書房服務升級的創新試點,核心考量是推動書房運行可持續。(蘇銳)

  新節奏:快馬加鞭,務實高效的作風不變 

  為更好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文化旅游融合高質量發展,山東文旅系統快馬加鞭,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落實。

  2021年10月,山東省旅游民宿集聚區創建工作會在濟南舉辦,首批34個民宿集聚區創建單位共同倡議:以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促進鄉村民宿業朝著品質化、產業化、集群化、品牌化方向發展。“一人難挑千斤擔,眾人能移萬座山。”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孫樹娥告訴記者,這是全國業內首提旅游民宿集聚區的概念,旨在推動民宿由“各自為戰”的競爭走向融合式“抱團發展”,由單一的品牌民宿走向多元品牌的鄉村度假目的地。

  在旅游民宿集聚區,高品質民宿將是核心吸引物,是這個區域的“蜂王”,將整合各類休閑業態作為“工蜂”提供產品服務,吸引創意人才和當地群眾和諧共生。業內人士表示,山東倡導建立的旅游民宿集聚區,是近年來文化旅游領域的重要創新,有望充分吸納本地村民在民宿就業,或者讓村民以土地、勞動、技術、產品等要素參與民宿發展,真正實現民宿集聚區的共建共享,達到共同富裕。

  為破解傳統戲曲受眾減少、觀眾老齡化等問題,聚焦文藝院團在新時代守正創新的使命任務,山東省呂劇院2020年起探索推出“呂友卡”。“呂友卡”本質上是一張觀演會員卡,不僅具有門票兌換功能,持卡民眾還可參加山東省呂劇院組織的呂劇公共教育活動,近距離跟呂劇名家學戲。

  山東省呂劇院黨委書記、院長孫香蘭說,通過“呂友卡”發行,一方面拴住了觀眾,培育了受眾群,另一方面也搭建了戲迷與呂劇名家近距離接觸的平台,為傳統戲曲在新時代繁榮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新風氣:與時俱進,聚焦行業最前沿使勁 

  創新的力量發揮榜樣作用,加上務實的作風,山東文旅系統的工作風貌煥然一新。全系統干部職工瞄准行業領域最前沿的經驗和動態,勠力追趕,勇爭第一。

  文化進校園近年來屢見不鮮,但形成長效機制、實現多方共贏並不容易,為此,濱州市文化館進行了探索。為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不均等、針對青少年特色服務少的問題,濱州市人民政府於2017年出台《關於促進文化教育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堅持先進文化方向,構建積極健康、陽光向上的文化參與平台﹔堅持公益工作導向,鼓勵和吸收全社會文化資源和文化主體共同參與﹔堅持共建共享原則,構建互為補充、互相協作的文化教育融合發展新格局。

  濱州市文化館館長李曉靜告訴記者,近年來,濱州充分發揮各縣市區區域內優秀非遺項目的特色,分地區、分層次、分類別地將非遺項目引入課堂,形成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務(非遺)融入學校教育局面。結合地域特色和學校實際,以及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選擇當地優秀的、典型的非遺項目傳承人開設課程,課程設置不僅要符合中小學生的認知能力,還要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榮獲第五屆山東省文化創新獎的鄉村文化立體傳播模式,由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申報。為擴大齊魯大地特色鄉村的知名度,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近年來開展以“八個一工程”為核心的鄉村文化傳播實踐服務。通過“一書、一圖、一影、一音、一網、一號、一館、一庫”等項目建設,幫助村庄建立“音視圖文”一體化、立體化的文化傳播體系,在支持和服務鄉村文化振興中發揮了應有作用。師生通過“蚯蚓田野”“齊魯文脈”等自建微信公眾號,發布各類融媒文化傳播作品,擴大鄉村文化影響力,近4年共創作紀錄片100多部、融媒文稿100多篇。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書明介紹,幾年來,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逐步形成了“文化資源田野調查—梳理研究轉化—音視圖文立體化傳播—文化賦能產業振興”鏈條式鄉村文化傳播實踐機制。實踐證明,這一機制穩定、有效並可持續。“十四五”時期,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將繼續倡導“把課堂開在田野上,把論文寫到村庄裡”,把實踐教學、課外活動以及教師的科研活動與田野調查、鄉村文化傳播銜接起來,為開展鄉村文化傳播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