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長城,在齊魯綿亙千余裡,是我國現存有准確遺跡可考、年代最早的長城文化遺產之一。近日,“沿著齊長城去旅行活動”在山東省淄博市舉辦,媒體代表探訪紅葉柿岩、顏神古鎮等齊長城沿線景區,感受淄博齊長城的前世今生。
保護修繕 留住古韻
淄博市是齊國故都,齊文化的發祥地。齊長城自西向東進入淄博,全長110.8公裡。近年來,在保護齊長城的基礎上,淄博市深入挖掘齊文化資源,著力發展旅游業,建設齊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打造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示范樣板段。在齊長城淄博段沿線,文旅項目遍地開花,助力淄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據介紹,齊長城淄博段沿線有國家級文保單位9處、省級文保單位83處。2021年6月,淄博實施文物長制,實施文物搶救保護工程,投入1745萬元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完成了核桃崮段、城子段等4段齊長城本體遺址修繕工程。
為保護好齊長城,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還印發《關於加強齊長城保護工作的若干措施》,成立齊長城安全隱患大排查行動領導小組,實施齊長城“紅黃綠”段保護管理制度,建設市區兩級齊長城視頻監管平台,創建齊長城巡查監督APP,設置巡護公益崗。
在保護齊長城的基礎上,淄博有序推進齊文化的傳承創新,出台《齊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淄博市齊長城文化生態旅游帶開發建設規劃》《淄博市精品旅游發展專項規劃》,明確齊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齊長城文化生態旅游帶等重點建設內容。
“在保護好齊長城遺跡的同時,我們充分挖掘、利用好齊長城的旅游價值。”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宋愛香介紹,“目前,齊長城沿線有8處4A級景區、20處3A級景區,紅葉柿岩、顏神古鎮、匯泉桃花島、潭溪山景區等深受市民游客的青睞。”
據了解,下一步,淄博計劃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淄博段)建設與“齊國故都”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相結合,加快齊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建設,擦亮“齊國故都”招牌。
老城古村 煥發新生
淄博市博山區古稱顏神,是齊長城沿線的中心地帶。歷史悠久的博山陶琉文化傳承至今。2015年,博山區顏神古鎮古窯村被列入山東省“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產傳統文化村落。2018年,博山區政府引入市場資金,對古窯村13座古窯、老廠房和歷史文化街區進行升級改造,建成民宿酒店、美食街、餐廳、劇場、陶瓷琉璃體驗館、藝術家工作室、博物館、展覽館等。
在顏神古鎮的淘寶區,琉璃工匠“玩轉”1000多攝氏度高溫的琉璃,制作現場的高溫讓游客感受到千年窯火氣。夜幕降臨,絲狀的“水母燈”閃爍在古鎮上方,高聳的煙囪化身“燈塔”,古鎮變身光影童話世界。
“淄博人民太熱情了,值得再來。”近日,河北游客劉女士在顏神古鎮觀看琉璃文化主題演藝《夢回顏神》後激動地說,“在淄博,我看了海岱樓、吃了博山燒餅酥鍋、住了匣缽牆的民宿,還體驗了琉璃制作,太過癮了。”
在淄川區淄河鎮涌泉村,涌泉齊長城生態風景區三面環山,風景區內齊長城遺跡眾多,基本保留了齊長城的原始風貌,古城牆、兵營、烽火台等遺跡引人駐足。
位於涌泉山谷的BOBO谷露營地,如一顆秀美珍珠鑲嵌在群山之中。BOBO谷負責人於淼淼說:“我們在充分保護齊長城遺跡的基礎上,在涌泉山谷建設露營地,配備野奢天幕帳篷、星空小酒館、溪谷廣場、泉水泳池等多種休閑娛樂設施,吸引市民游客來此感受齊長城文化,暢享休閑生活。”
文旅融合 助力振興
齊長城沿線散布著數百個鄉村,如何用好齊長城文化遺跡資源、實現文旅賦能鄉村振興?近年來,淄博市積極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鄉村旅游。
位於博山區的紅葉柿岩景區就是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代表之一。紅葉柿岩是山岳主題度假樂園,景區連片規劃、連片共建、連片發展,形成了“一村一品”微型經濟圈、“村庄連片中型經濟圈”、文旅融合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以高質量的文旅融合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目前,景區直接帶動300余人就業,以和尚坊村、姚家峪村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東流泉村、西流泉村、嶺西村、龍堂村、蝴蝶峪村等9個村2000余人增收,創造了“一企帶多村”共同富裕模式,景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與此同時,紅葉柿岩還積極辦好“四季村晚”,深入挖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更生動新穎的互動形式,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助力文化“兩創”,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巨大能量。
在淄博市沂源縣桃花島景區,自駕游車輛和旅游大巴不斷駛入。以桃花島為核心的沂河源田園綜合體項目結合齊長城文化,對鄉村進行藝術化改造,將老舊民房改造成特色民宿、藝術館群、設計師酒店等,帶動龍子峪等7個行政村實現產業振興。
走進龍子峪村,腳下的石板路通往山腰,兩旁民居順勢排開、錯落有致。路牌上標記著一個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名字:時間之花、鄉村記憶……這是村裡的18個文學藝術館,全部由閑置的老房子改造而成,外觀仍保留傳統民居的樣式。
“若無產業支撐,被藝術活化的鄉村終究是無根之水。”桃花島投資人董方軍說,“沂河源田園綜合體項目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旅居康養和科研交流等功能於一體,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片25平方公裡的土地覆蓋了劉家坡、龍子峪、姬家峪等7個行政村,其中5個曾是省級貧困村,通過發展文旅產業,這些村子全部實現脫貧致富,村民擁抱幸福生活。”(楊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