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的齊長城定頭崖西山段周邊山林茂盛,不時能見到從濟南市區趕來的背包客,他們登上剛經過修繕的齊長城遺址,聆聽山谷間飄蕩的歷史回響。
從濟南到青島,作為我國長城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超2600年歷史的齊長城,橫跨641公裡,宛若一條五彩絲帶,裝點齊魯大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市八達嶺長城腳下的鄉親們回信中指出,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
近年來,山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將齊長城的保護作為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抓手,以黨委、政府堅強保障為基礎,發動社會力量共同織造齊長城“立體防護網”,取得積極成效。
齊長城定頭崖西山段是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參與其保護修復的山東省古建筑保護研究院保護工程部項目負責人顧憲凱表示,根據現有歷史資料研究,齊長城每一段的建設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多是就地取材。比如齊長城定頭崖西山段,歷史上修建時,為保證穩固性,沒有採用泥土,全部是附近的泰山石壘砌。而且,每升高一層,牆體向內壓縮15厘米,最終形成下寬上窄的梯形結構。
強化遺址本體保護的同時,山東注重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齊長城保護事業的氛圍。
地處淄博市博山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長城遺址“風門道關”,因為周邊山路蜿蜒,景色壯美,這兩年吸引不少人自駕車前去游覽。
7月中旬,在“風門道關”附近的一處觀景台上,來自河北省的自駕游客郭寶森一家正在興奮地拍照。遠處的山脊上,齊長城的遺跡依稀可辨。
“以前從歷史書上讀到齊長城,現在親身來體驗和感受,站在這裡彷佛能跟歷史對話,心情很激動。”郭寶森說,應該多發展類似文化主題旅游線路,體現地域文化特色,讓游客記憶更深刻。
孫啟彬是齊長城遺址“風門道關”的巡護員。每天,他都會在附近巡查一遍,查看長城本體有無自然損毀情況。“經過這些年的宣傳,周邊居民都知道齊長城是寶貝,保護意識明顯提高,人為破壞行為基本沒有。”孫啟彬說,他所在的是公益性崗位,也稱得上專門的“齊長城守護人”。
2022年3月,山東省發布《關於組建齊長城巡護公益性崗位隊伍的通知》,依據齊長城在沿線7座城市的長度和巡護任務量,全省共設置860個公益性崗位,用於齊長城每天一次的巡護。
科學保護讓齊長城沿線文化生態得到極大改善。山東各地在保護文化遺產本體的基礎上,還打造“文化生態鏈”,將齊長城沿線的非遺民俗納入保護范圍,為助推文旅融合提供了契機。
在濰坊市臨朐縣,當地將5A級旅游景區沂山與齊長城融為一體,打造為齊長城濰坊非遺傳承項目。項目通過傳統展廳、數字技術、現場演繹等方式,重現齊長城周邊風土人情、歷史典故、自然人文等,成為魯中地區研學旅游的熱門目的地。
青島市將齊長城徐山段列入城市“山頭公園”整治項目,投資超7000萬元對齊長城本體進行修復。齊長城徐山文化公園免費向社會開放,成功解決齊長城保護與城市環境整治之間的矛盾。
對於齊長城,山東一直探索與時俱進的保護方法,並注重將齊長城與周邊環境融合起來做文章。2023年起施行的《山東省齊長城保護條例》明確,齊長城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齊長城保護動態監測制度,使用遙感衛星、無人機、信息平台等技術和手段,對齊長城及其相關設施、周邊環境進行動態監測。
濟南市萊蕪區茶業口鎮逯家嶺村,周圍群山環繞,因村北靠近齊長城,逯家嶺村上了歲數的村民都知道一句俗語:“齊長城彎又彎,一條長龍臥雲間。”這句俗語形象生動地形容了齊長城蜿蜒曲折的走勢,以及帶給周邊群眾的詩意想象。
過去幾年,得益於交通條件改善,到逯家嶺村體驗齊長城自然和文化風光的游客越來越多,村裡也辦起民宿,山中無公害蔬菜常常裝滿游客小汽車後備箱。
逯家嶺村負責人介紹,齊長城的文化挖掘現在處於起步階段。相信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游客對於田野文化風光將更加感興趣。逯家嶺村村民也將抓住機會,當好齊長城的守護人,推動文旅融合發展。(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