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場 大驛站
兗州區唱響旅游公共服務提升“三部曲”
發布時間:2024-12-13 16:37
來源: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2024-12-13
近年來,兗州區緊盯文化傳播新載體、文旅消費新空間,立足服務美好生活、構筑精神家園、促進經濟發展,通過搭載體、拓內容、串鏈條“三部曲”,將“小劇場”打造成為旅游公共服務“大驛站”,形成了城鄉一體、覆蓋全域的公共文化旅游服務新體系,實現了游客滿意度和居民幸福感“雙提升”。
一、以“小”見“大”搭載體,吹響服務能力提升“前奏曲”
一是一套方案建到底。按照將小劇場打造成為提供旅游公共服務“大驛站”的目標定位,聘請院校專家團隊“智囊團”,提出小劇場改造提升科學意見。通過科學研判,形成實施方案,採用專班推進、專項保障、專人負責的工作方法,嚴格執行既定方案,確保一套方案建到底。截至目前,全區建成小劇場大驛站27處。二是一次改造建到好。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引導小劇場活化利用閑置宅基地、老舊廠房等閑置資源,高標准改造提升游客咨詢中心、休息區、洗手間、停車位等基礎設施,並配套建設餐飲、購物、住宿等周邊場所,實現“吃住行游購娛”全滿足。截至目前,改造提升停車位3600余處、公廁80余處。三是一張網絡建到邊。依托既有小劇場大驛站資源,以東部泗河文化生態旅游帶和西部鄉村休閑觀光旅游網為主線,突出核心居住區、熱門商圈、旅游景區、文化街區、美麗鄉村等重點區域,建設形成覆蓋全域的文化旅游服務網絡。
二、以“老”帶“新”拓內容,唱好服務能力提升“進行曲”
一是潛心創作,讓“老劇種”推出“新內容”。通過舉辦小戲小劇人才培訓班、開展創作交流活動、組織精品劇目展演展播等,提高劇本創作水平,講好兗州故事。深化與國有藝術院團、民間文藝團體、專業藝術演出機構合作交流,邀請知名曲藝家、演出團體入駐小劇場,提升服務質量。《清官牛運震》《三花鬧春》《麥香管口村》《情系長條井》等10余部原創小戲小劇榮獲國家、省、市多項榮譽。二是你點我演,讓“老舞台”迎來“新編排”。依托“兩微一端”網絡新媒體,以及社區發布劇目征求意見表、演出信息等傳統方式,推行“你點我演”服務新模式,實現演出精准供給。科學編排演出時間,兗曲社等景區內小劇場全時段開展演出活動,滿足游客全天候觀演需求﹔鄉村非遺小劇場、家庭小劇場將演出時間調整至用餐及夜間時段,以便滿足游客茶余飯後休閑需求。三是科技賦能,讓“老景觀”煥發“新活力”。探索跨界融合,以“兗州八景”為載體,結合人工智能、全息影像、增強現實等軟硬件技術,充分詮釋和表達“兗州文化”,提升旅游項目體驗性、互動性,開拓旅游市場新空間。通過兗州頭條視頻號、抖音平台等開展線上直播,為游客提供足不出戶觀兗州的“雲體驗”,打開文化旅游新方式。
三、以“上”率“下”串鏈條,共譜服務能力提升“協奏曲”
一是把准上游,拓寬旅游一線服務功能。聚焦旅游產業鏈上游,將小劇場大驛站打造成為“全區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常態化開展旅游志願服務,為游客提供旅游咨詢、旅游引導、旅游宣傳、應急藥品、圖書閱覽等服務,形成了具有兗州特色的“文旅惠民”“雙曜相會”等旅游志願服務品牌。二是緊盯中端,優化文化交流互動體驗。在常態化劇目演出基礎上,定期舉辦非遺傳習展演、文化講座、文藝展覽、研學教育等公共文化活動,通過傳承與創新、互動與交流,讓游客近身體驗傳統文化魅力,推動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截至目前,全區小劇場已舉辦各類文化活動120余場,惠及線上線下游客群眾90萬人次。三是錨定下游,提升旅游產業致富能力。依托小劇場大驛站,推動文旅與農業、文化產業融合,在劇場開設旅游商品展銷專區,招引御橋香油、櫻源肉食、美荻斯堅果、端信東葛辣椒醬等20余種特色農產品,和兗繡、五谷畫、鳳之羽漢服等10余種文創產品入駐,滿足游客購物需求。截至目前,帶動土特產品及文創產品銷售1200余萬元,惠及游客600余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