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24年以來,山東省濰坊市以“整體性保護、活態化傳承、創新性發展”為核心,探索非遺保護與經濟社會協同共進新路徑。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服務中心獲評全國非遺保護工作先進集體。
系統謀劃,構建全域保護格局
頂層設計強保障。濰坊市圓滿完成《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方案(2020—2024年)》各項任務,接續制訂2025—2027年建設工作方案,同步啟動2025—2035年總體規劃編制工作,聚焦青齊、近代手工業、農耕、漁鹽四大片區保護,推進管理、名錄、設施、傳承、傳播、研究、生產性保護、文旅融合八個體系建設,持續完善非遺整體性保護和管理機制。
研培提升促管理。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與山東財經大學聯合舉辦“非遺工坊賦能鄉村振興”人才培訓班,組織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集中研修研習,進一步激發非遺項目的發展潛力和社會適應力。舉辦兩期全市非遺理論素養、非遺傳播培訓班,舉辦非遺“兩創”、非遺傳承傳播主題的“濰坊文旅大講堂”,增加和拓展非遺管理人員的知識儲備與保護視野。
跨域協作聚合力。成功舉辦全國“年畫進萬家﹒幸福中國年”2024年春節系列活動的啟動儀式和主場活動,濰坊“年畫勝地”的地位進一步彰顯。在青海省黃南、玉樹兩地舉辦“福運萬千”高密剪紙藝術展,與黃河流域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交流協作更加緊密。實施“濰坊好手藝”世界行計劃,赴我國港澳地區和法國、韓國、日本等10余個國家展示保護區建設成果。加強校地合作,建成濰坊非遺版本館。盤活城市資源,建設濰坊市非遺館和“濰有好戲”非遺演藝空間,打造集非遺保護傳承、展示展演、藝術培訓、研學教育、創意研發、休閑娛樂等於一體的非遺集聚區,打造文化新地標。
活態傳承,激活非遺內生動力
“薪火工程”育人才。2024年以來,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200余場,非遺課程覆蓋全市85%的中小學校。在濰坊聾啞學校設立保護區傳統工藝工作站,在山東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10余所在濰高校開設非遺課程、成立非遺大師工作室、建立技藝傳承平台,將非遺技藝融入專業教學。“濰坊地方非遺進校園”“青州市‘五位一體’非遺進校園”兩個案例入選全省“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
“場景再造”見生活。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注重“前店+後坊”活態展示空間載體的打造,十笏園非遺空間、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等傳承基地客流量超50萬人次,直接帶動300余人就業。打造“非遺+微短劇”傳播模式,微短劇《繪夢濰坊》瀏覽量破千萬,被多家主流媒體推薦。創新“平面+立體”展現渠道,創刊《濰坊文化生態》,創排《何以濰坊》非遺晚會,以多種藝術形式展現保護區建設成果。舉辦全市廉潔文化文創展,用非遺形式展現廉潔文化的豐富內涵。
“展會賦能”擴影響。“中國龍”花燈亮相巴黎奧運會,抖音相關話題播放量超過1.2億。濰坊風箏制作技藝登陸央視《非遺裡的中國》。楊家埠木版年畫等項目亮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中國非遺保護實踐主題展”“春節主題展”以及第八屆中國非遺博覽會、第三屆海峽兩岸非遺展演大會等全國性重要展會。濰坊特色非遺與文創產品相互“加持”,成為濰坊國際風箏會暨風箏嘉年華、濰坊(北京)人文藝術展、中拉農業部長論壇等約20場重大活動的“標配”。
融合發展,釋放文化乘數效應
“非遺+旅游”打造文旅IP。《“非遺架起和平橋”國際研學課程》入選2024年全國文博社教百項創新案例﹔濰坊風箏研學旅游項目獲評“全國旅游創新項目”。十笏園非遺空間、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獲評山東省非遺旅游體驗基地,2條線路獲評山東省非遺特色旅游線路。
“非遺+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濰坊市深化“黨組織+合作社+工坊”發展模式,高密昌盛泥塑合作社年產值突破1000萬元,帶動村民人均增收8000多元。楊家埠民俗藝術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臨朐縣、高密姜庄鎮、寒亭西楊家埠村、濰坊瑞福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形成縣、鎮、村、企業四級振興樣板,入選全省首批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
“非遺+科技”引領數字賽道。建設保護區非遺資源數據庫,實現非遺資源數字化、信息化管理與共享。打造濰坊風箏博物館XR(擴展現實)數字體驗空間,突破傳統陳列展覽的靜態體驗模式,實現線上線下場景聯動,吸引游客93萬人次。上線濰坊非遺雲展館、濰坊核雕專題雲展館,大大提升了非遺項目數字化、網絡化傳播能力。(郭佳怡)
上一篇: |
下一篇: 山東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