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上海
上海
上海圖書館首次推出“書情寫意2019閱讀季”全民閱讀推廣活動
發布時間:2019-02-11 09:56 來源:上海圖書館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上海圖書館 2019-02-11
  2019年新春來臨之際,上海圖書館首次推出“書情寫意2019閱讀季”全民閱讀推廣活動,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為主線,將全年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分為四季篇章陸續向讀者發布,每章推出一項重點活動,結合市民熱點需求,開展好閱讀指導、讀書交流、講座誦讀等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的特色活動,激發市民讀者的閱讀興趣,打造全民閱讀推廣品牌。

  作為“閱讀四季﹒春生之章”的重點活動,由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上海市書法家協會聯合主辦的“墨彩斑斕 石鼓齊鳴——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2月1日下午在上海圖書館第一展廳拉開帷幕。此次展覽匯集了國內傳世《石鼓文》珍本,是國內《石鼓文》拓本精品的集中展示,共計25種展品,其中多件是2018年最新發現的善本。

  石鼓,是十塊花崗岩質的石頭,因形似鼓,故名。每石用大篆體鐫刻四言韻詩一首,每首約十八九句。唐朝蘇勖因其記載打獵的事,又稱之為獵碣。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組石刻文字,其銘文原約六百余字,因年代久遠,風化剝蝕,又屢經顛沛流離,致使銘文剝落磨損,現存銘文僅二百七十字。

  唐初,石鼓在寶雞與鳳翔兩縣交界的南原出土,南原是秦國故都之地,西臨汧水,南面渭河。唐憲宗時,石鼓存放在鳳翔孔廟,後經五代之亂而散佚。北宋,鳳翔知府司馬池(司馬光之父)在民間找回九鼓,第六鼓遺失。宋皇佑四年(1052),向傳師重獲遺失之鼓,雖然湊齊十鼓,但該鼓已經被民人鑿成米臼。宋大觀年間,石鼓從鳳翔遷到汴京(今開封),先置辟雍,後入宮中稽古閣,宋徽宗寶愛之,命人用黃金填入字口,以絕摹拓之患。金兵破汴京後,將石鼓掠走,運往燕京(今北京)國子監,此後明清兩代,石鼓存放地一直未變。石鼓現存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石鼓文在歷史考古、文學史、文字發展史、書法藝術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作為最早的刻石,石鼓既是石刻之祖,更是篆書之祖。石鼓文介於西周金文與秦朝小篆之間,是研究中國漢字形體演變的珍貴實物,亦是研究先秦文字演變脈絡的重要資料。石鼓書法集大篆之大成,開小篆之先河,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被歷代書家視為臨習篆書的重要范本。清至近代一些書法家的篆書多得力於石鼓書法。譬如吳昌碩數十載臨寫石鼓文書法,可謂專精。

  本次“墨彩斑斕 石鼓齊鳴——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的展品中,明代中期“黃帛本”有3件,“黃帛本”是國內明拓《石鼓文》最早者,已知海內外傳本隻有5件,本次展出3件,極為難得。另有,明代後期善本“鑾車鼓石花未連本”2件,傳世數量亦相當罕見,可以拍案激賞。還展出清代初期“氐鮮五字本”4件,這是清代金石學興起之後,金石收藏家的最愛,是版本研究的“標准件”,也是《石鼓文》善本與普本的分界線。此外,本次展覽將清朝干嘉以來各種《石鼓文》原石拓本、翻刻拓本、臨摹拓本、國子監監拓本等相關資料一並匯總展出,這是一場《石鼓文》拓本的“饕餮盛宴”,也是海派文化與金石文化的交響樂,裨益學界,惠及大眾。

  在國內為一種碑帖舉辦一個金石專題展覽的情況並不多見,此次“石鼓文善本大展”是繼2003年上海博物館《淳化閣帖》專題展、故宮博物院2014年《蘭亭特展》之後,第三個專門為一種碑帖舉辦的金石展覽。

  《石鼓文》在中國文化史、書法史、金石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被譽為“中華第一古物”,石上詩文,千古長鳴,這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密碼,也是古老文明的長歌。它歷經千年,見證了華夏歷史的滄桑,“國運昌,石鼓安”,《石鼓文》善本的留存與發揚,昭示當今新時代的盛世氣象。

  同時,上海圖書館還舉行了“寫春聯、送福字”、全國石鼓文書法征稿大賽等一系列活動,並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了配套圖錄——《石鼓匯觀》一書。展覽為期15天,至2月15日結束。

  本次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旨在為廣大讀者觀眾提供觸手可及的更專業、更多元、更精致的文化服務,從文字的識讀、書寫開始,進入豐富多彩的閱讀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