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在距離甘肅敦煌3000多公裡之外的上海,“何以敦煌”敦煌藝術大展自2024年9月20日在上海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開幕以來,已累計接待中外觀眾近30萬人次。順應觀眾呼聲,展覽延期跨年,排隊觀展的市民游客仍然絡繹不絕。
“在上海,看敦煌”
“何其有幸,在上海,遇見敦煌。”市民張譯元終於趕上了敦煌藝術大展。
這是敦煌文化藝術展品在上海最全面、最多樣的一次展出。“何以敦煌”敦煌藝術大展是上海旅游節創辦35年來首次引進的重量級文博大展,以“文物+復刻經典洞窟+壁畫彩塑”的形式,聚焦展現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藝術、歷史。展出的近200件(套)展品中,多件國寶級文物為首次亮相上海,包括敦煌研究院館藏文物中體積最大的北涼石塔,見證敦煌文化包容互鑒的莫高窟六字真言碑,敦煌研究院藏《歸義軍衙府酒破歷》等,還有藏經洞數字化回歸成果的全球首展。壁畫、佛像、花磚、藻井……每一處都讓觀眾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此次大展中,依原窟復刻的6座敦煌石窟被“搬”進了現場。即便到了敦煌,這6座石窟也很難一次看齊、看夠。也因如此,首批國家高級導游員李光羽雖曾多次帶團參觀敦煌莫高窟,但此次大展對他依舊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以現象級展覽講好中國故事
敦煌藝術大展為何選擇上海?甘肅省文物局二級巡視員白堅說,歷史上的敦煌是中西交通的樞紐,見證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與互鑒﹔上海是當下中西文化交融之地,在此舉辦敦煌藝術大展,以敦煌這一文化IP,講好中國故事,共促交流、發展。
此次大展可以說是上海與敦煌兩地共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也是上海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的實際舉措。從展品遴選、展覽內容構建、藝術形式表達等方面,策展方基於敦煌學專家的研究成果,對敦煌石窟藝術進行的二次解讀和多元闡釋,以及對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解讀和延伸,向世界展現以敦煌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讓全球觀眾在上海這個“世界看中國的窗口”,了解中國動人的文化故事。
自開展以來,大展成了不少國內游客到滬打卡的首站,他們紛紛感慨自己猶如“時空旅行者”,“穿越”到絲綢之路的光影中。外國游客亦心向往之。
同頻共振,文旅興、消費旺
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重大活動辦公室主任李平看來,這場跨越3000公裡的文化藝術大賞,讓絲路明珠與東方明珠的文化之光輝映,古老敦煌之東方神韻與現代上海之國際風范交融,既是相互賦能,也是文旅商展的同頻共振。
圍繞“何以敦煌”敦煌藝術大展,新潮“文博+旅游”產品不斷涌現。走出展廳,意猶未盡的觀眾再次被文創商店內的敦煌元素所吸引,冰箱貼、挂件、背包、DIY手鏈……滿滿的“敦煌”扑面而來,讓人目不暇接。展覽開幕僅半日,九色鹿造型冰箱貼就已售罄。此後,飛天、藻井等元素的文創產品多次售罄。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該展文創產品銷售額已突破千萬元。
大展期間,春秋國際旅行社推出“九色敦煌﹒五彩申城”“江上明月夜,沙洲共此時”“爍灼明珠,瑰瑋敦煌”3款主題產品,並在上海西藏路營業部打造了“何以敦煌”大展主題門店,推出“何以敦煌”大展系列旅游產品。此外,上海旅游節聯合國際在線旅游平台Expedia推出敦煌展“門票+酒店”入境游特色產品﹔東航食品推出“賞味東航”與“何以敦煌”聯名產品﹔“上海之星”游船將敦煌元素巧妙融入浦江夜游之旅……一系列文旅產品深受觀眾喜愛,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千年文化傳承的時代表達
展覽期間,線上、線下公共教育活動進一步放大傳播效應,讓更多人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年輕的觀眾身著漢服,在《一眼千年 夢回敦煌》“漢服周”主題觀展活動觀賞一場“走出來的敦煌壁畫”服裝秀﹔在莫高學堂,觀眾靜心嘗試涂色描線,以自己的理解去描繪敦煌壁畫﹔從“飛天”“天馬”到現代的飛機和宇宙飛船,孩子們對敦煌壁畫積木進行創意拼搭,一起完成飛行夢﹔張先堂、尚輝、唐勇力等專家學者以每兩周一場的頻率為觀眾帶來系列講座﹔每周末還有岩畫體驗、壁畫臨摹等豐富多樣的藝術體驗活動。此外,多場以“永遠的敦煌”為主題的石窟藝術文化講座在上海多個學校、社區、商業中心舉行。
值得一提的是,於2024年8月啟動的“我心中的敦煌”繪畫作品全球征集評選活動,共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1764件精美作品。這些作品以敦煌壁畫、雕塑為靈感源泉,或深情致敬古老的藝術瑰寶,或表達內心真摯的情感體驗,或展現孩童視角下的敦煌魅力,勾勒出一個多彩、立體、生動的敦煌藝術世界,不僅展現了敦煌藝術的國際影響力,更彰顯了跨文化交流的深遠意義。(黃藝芹 韓潔)
上一篇: 上海全面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
下一篇: 上海13個項目入選2024年中國群文品牌典型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