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上海
上海
構建“全民參與、全域覆蓋、全齡可享” 立體化美育網絡,
打造優質藝術資源 直達基層“上海模式”
發布時間:2025-07-07 10:20 來源: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編輯:李曉霞
信息來源: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07-07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於“深化全民美育”指示精神,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2025年為民辦實事項目“社會大美育課堂”以“升級打造100個社會大美育課堂,推出5000場高質量的藝術普及教育活動”為工作目標,通過機制創新、資源整合與技術賦能,進一步升級構建“全民參與、全域覆蓋、全齡可享”的立體化美育網絡,將專業藝術資源轉化為社會美育資源,讓高品質公共藝術教育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積極探索通過城市美育服務在滬企業和人才發展,助力優化城市營商環境,形成優質藝術資源直達基層“上海模式”。

  4月初,通過線上系統平台申報及專家評審,共遴選出8大類別143家“社會大美育課堂”。其中,博物館27家、革命紀念館9家、美術館30家、劇場17家、藝術院團10家、圖書館13家、非遺場館23家、其他文藝類機構14家。截至6月底,143家“社會大美育課堂”共開展各類藝術教育普及活動4107場次。

  科技賦能藝術體驗,實現跨界融合創新。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以科技為核心驅動力,推動藝術與多領域深度融合,構建“技術嫁接藝術、傳統融合現代”的創新機制。一是支持藝術機構運用前沿技術提升體驗。如上海歌劇院通過AR疊加技術實現歷史建筑與歌劇片段的虛實融合,上海大來時間博物館依托時鐘、機械音樂、留聲機等館藏資源打造互動性美育活動。二是推動藝術與教育創新結合。指導上海圖書館聯合12家院團打造“閱讀+藝術”復合教育場景,推出“音樂文學賞析會”等18種創新形式﹔國歌展示館開發沉浸式情景劇,將愛國主義教育轉化為藝術實踐,已開展32場校園專場。三是促進傳統文化現代表達。協助上海博物館東館構建“文物+非遺”沉浸式敘事體系,設計“在春天,遇見江南”藝術行走活動,觀眾可通過動作捕捉技術“試穿”宋錦旗袍和觀看數字卷軸,實現“畫中山水隨樂動”的視聽聯動。

  重構美育空間場景,推動全域聯動發展。以“空間即課堂”為理念,建立“專業資源下沉+城市空間活化+產業生態聯動”的三級聯動機制,打破場館物理邊界。一是推動專業資源下沉基層網絡。支持上海交響樂團“全城交響”項目,在濱江步道、社區廣場舉辦“音樂快閃”﹔聯動上海大劇院推出“藝術零距離”計劃,開放舞台幕後區域,已吸引1.2萬名市民參與。二是活化城市文脈運營模式。聯合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挖掘滬派江南古鎮資源,提煉朱家角、南翔、泗涇11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文化內涵,推出線上線下結合的主題行走美育課堂。三是促進文旅商體展生態聯動。指導中華藝術宮聯合靜安區打造全新文化IP“上海光影美術館”,通過在商圈設置互動光影裝置,舉辦“藝術市集”“夜間音樂會”等配套活動,實現文化活動與旅游消費雙向引流。

  精准服務多元群體,構建全齡覆蓋體系。建立“需求調研—分類供給—效果反饋”的服務閉環,實現美育服務精准觸達。一是提升國際化服務水平。指導上海博物館翻譯制作英、法、德等8個語種的《常設展覽導覽手冊》,筆墨宮坊開設雙語工作坊,設計“漢字演變體驗”“篆刻印章制作”等互動環節,已吸引來自23個國家的500余名外籍人士參與。二是創新特殊群體關愛服務。推動上海大劇院為自閉症兒童推出“星星的孩子”專屬觀演服務,錢學森圖書館“星空”系列藝術教育項目招募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講解員。三是打造全齡段美育產品矩陣。指導金山區博物館“非遺裡的金山”系列體驗活動,開設“非遺暑期夏令營”“銀發體驗班”,上海市中醫文獻館精心打造全齡段品牌課程“中醫拾趣”,將中醫藥智慧融入美育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