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山西
山西
山西:以創建文化生態保護區帶動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
發布時間:2021-08-23 10:48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1-08-23

  山西是文化和旅游資源大省,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給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帶來重大發展機遇。當前,山西正在積極學習領會《意見》精神,對照《意見》要求,研究安排工作重點,抓緊制定貫徹實施方案。

  《意見》提出,促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效銜接,提高區域性整體保護水平。山西是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疊加區,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國家級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位於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主體區,其范圍廣、特色鮮明。近年來,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積極推動實驗區各項工作,晉中市、太原市、呂梁市政府不斷強化主體責任,持續推進實驗區鞏固提升,形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整體保護的發展模式。

  記者了解到,山西不斷強化文化生態保護區組織領導,省人民政府成立了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領導組。太原市、晉中市、呂梁市成立了市級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負責本轄區內的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

  全面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水平。開展田野調查,對保護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系統整理,取得豐碩成果﹔開展“平遙道虎壁王氏中醫婦科”“牛郎織女傳說”等近30個非遺項目田野調查工作﹔復排晉劇、左權小花戲等優秀傳統劇目﹔編輯出版了《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太原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等書籍或專著。

  扎實開展非遺記錄工程。完成平遙紗閣戲人、龜齡集傳統制作工藝等10余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搶救性記錄工作﹔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收集文水鈲子、汾陽磕板秧歌、孝義碗碗腔等項目老曲譜(劇本)50余份、老道具100多件,對文字、照片、影像資料進行數字化建檔保存。

  大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各級部門多次組織非遺項目及傳承人參加中國非遺博覽會、成都國際非遺節、山西文博會及山西非遺博覽會,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各地組織非遺項目展演展示1000多場次,參觀人數20余萬人﹔開展非遺進校園常態化教學薪火工程,通過民俗文化教師培訓、校園社團活動、特色教學班、集中展演等方式,讓非遺項目走進校園﹔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內各級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選擇適合在大、中、小學校保護和傳承的非遺項目,編著教材、開設課程。

  積極發揮非遺基礎設施功能作用。建成1個市級綜合性傳習中心,14個縣級綜合性傳習中心。此外,保護區內已建立20所博物館或展示館、169個傳習所。太原市群眾藝術館、水塔老陳醋集團、太原市晉劇戲迷協會成為青少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

  促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開發“非遺+旅游”精品線路,鼓勵有條件的項目實施“體驗研學”﹔探索在景區內建設博物館(展覽館),通過旅游市場激發非遺活力﹔王家大院、綿山風景區、太谷鑫炳記文化園、榆次官道巷民俗文化小鎮等景區引進非遺項目開展“非遺+旅游”研學活動,將“牛郎織女傳說”、石勒傳說、介子推傳說等引入景區講解傳播。

  下一步,山西將以加強文化生態保護為重點,加快推進國家級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各項建設,持續加強磧口、河曲、上黨(晉城)等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著力培育和建設新一批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緊緊圍繞“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建設目標,始終堅持“保護優先、整體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工作理念,全面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水平,扎實開展非遺記錄工程,大力營造文化生態的良好社會氛圍。(郭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