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入陝到出陝,在陝西全域流淌了719公裡。
陝西是黃河文化孕育、生成、壯大的核心區域。奔騰不息的黃河滋養了三秦大地,孕育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豐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資源。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陝西段)建設范圍包括西安市、寶雞市、咸陽市、銅川市、渭南市、延安市、榆林市、楊凌示范區、韓城市全境及商洛市洛南縣、商州區、丹鳳縣,共82個縣(市、區)。建設啟動以來,多地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發展,挖掘並綻放文化遺產魅力,深化文旅融合,把黃河精神注入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進程中,助力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
“我們要以‘黃河’為媒,同秉初心、攜手並肩、共守根脈,扎實推動黃河流域非遺系統性保護,為更好肩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共同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不久前,由陝西省文化館、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渭南市文化藝術中心承辦的陝西省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工作隊伍培訓班在渭南市舉辦,來自全省各地市非遺行業骨干、傳承人等致力於通過培訓增強業務能力,扎實推動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更好地弘揚黃河文化。
近年來,陝西省積極推動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出台了《陝西省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專項規劃》,成功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成功創建陝北文化、羌族文化兩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陝西特色非遺亮相中國—中亞峰會,黃河流域非遺在新時代熠熠生輝、光彩絢麗。
“很早之前就聽說過‘剪花娘子’,今天專程來看看。”在咸陽市旬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一位來自西安的游客表示,這些剪紙作品令她非常震撼。近年來,旬邑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普查出非遺線索183個,通過建立三級保護體系等多種形式,全面加強對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
在旬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旬邑彩貼剪紙、旬邑嗩吶、旬邑十三花宴席等集中展示著“豳”文化的魅力。“陳列館集展示、陳列、傳習、研學和研發功能於一體,集中展示了旬邑縣36項非遺項目,並設有庫淑蘭剪紙紀念館,展出‘剪花娘子’庫淑蘭的剪紙作品68幅。”旬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講解員宮姍姍介紹,陳列館採用圖文介紹、實物陳列、場景復原、多媒體展示等方式,直觀呈現旬邑縣非遺的歷史淵源和發展現狀。
咸陽市立足現實,組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咸陽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以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五大工程項目”為抓手,精心策劃干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弦板腔傳習基地建設項目等30余個重點項目,促進科學保護、世代傳承、合理利用。
渭南地處黃河中游,自古以來受黃河滋養。悠久的歷史孕育出燦爛深厚的黃河文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秦東兒女。黃河渭南段全長171.4公裡,留下了鯉魚躍龍門、大禹治水的傳說,流傳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篇。
2023年,渭南市編制《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渭南段)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編印《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資料匯編》,提出黃河文化研究發掘、保護利用、文旅融合、品牌塑造、傳播推廣“五大行動”,策劃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項目六大類95個。其中,倉頡廟中華上古文化園區建設項目、白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建設項目、堯頭窯遺址保護管理設施和環境整治工程、劉家窪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等被列入陝西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重大項目庫。
“依托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渭南段)建設和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我們開展了倉頡廟、中華漢字文化研學和中國漢字節等活動,打造倉頡文化IP,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價值。”渭南倉頡廟景區管委會旅游服務部負責人李敏說,“我們還打造了研學互動課堂,帶領學生穿漢服、習漢禮、寫漢字,體驗古法雕版印刷,讓學生在游覽、體驗、觀察中收獲知識,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榆林是黃河入陝第一站,為展示陝西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成果,助力講好黃河故事、傳承弘揚黃河文化,2023年,陝西黃河文化博物館在榆林佳縣拔地而起,成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陝西段)建設的一部分。1.6萬平方米、1萬多件展品,黃河流域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在這座博物館裡一一呈現。“陝西黃河文化博物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學習參觀的好地方,可以感受厚重的歷史文化,接受黃河文化熏陶。”一位來自榆林的參觀者說。
按照《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陝西段)建設保護規劃》設定的目標,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陝西段)2025年基本完成建設任務,到2035年全面建成。陝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全省文旅系統將以延續黃河歷史文化根脈、闡釋黃河文化內涵魅力、弘揚黃河文化時代價值、講好陝西黃河文化故事為牽引,深入開展黃河文化研究,形成標志性研究成果,建立黃河精品旅游資源名錄﹔實施黃河文化標識建設工程,打造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旅新IP﹔打造一批黃河文旅新業態、新場景﹔開展跨區域文化交流,持續提升黃河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秦毅)
黃河老腔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