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書畫下鄉”已經不僅是簡單地贈送書畫作品了,而是以藝術為媒的“雙向奔赴”。
在以“下鄉”的形式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過程中,大家明顯感受到,群眾獲取文化服務的主動性更高了。
“三下鄉”活動中的雜技表演
“以前是‘老師,您看著寫’,是我們寫啥群眾就要啥﹔現在多是‘命題作文’,比如祝壽賀喜類的、生意興隆類的,以及各類人生信條或格言。”參加“三下鄉”活動多年的陝西書學院副院長唐永平,近日在談及感受和變化時說,如今“書畫下鄉”已經不僅是簡單地贈送書畫作品了,而是以藝術為媒的“雙向奔赴”。
不久前,由國家發展改革委、陝西省委、陝西省政府主辦的2024年全國暨陝西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示范活動在陝西省安康市紫陽縣蒿坪鎮金石村舉行。活動以“文化惠民、科技興農、衛生強民”為主題,通過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將文化、科技、衛生服務送到基層,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陝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省內文藝名家、專業院團演員和群文工作者等160余人組成文藝演出團隊,將包含歌曲、舞蹈、雜技、魔術等藝術類型在內的10個節目送到群眾身邊。來自陝西書學院、陝西國畫院、陝西省文化館、陝西省美術博物館、陝西省藝術研究院的藝術家現場揮毫潑墨,200余幅書法作品和畫作全部無償贈送給村民群眾。在以“下鄉”的形式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過程中,大家明顯感受到,群眾獲取文化服務的主動性更高了。
唐永平介紹,活動正式開始前,就有素未謀面的當地書畫愛好者帶著自己的作品來到現場。他們不為求字求畫,而是想讓遠道而來的藝術家給自己的習作提意見,指導今後的創作。
“把優質資源帶給基層群眾,讓文化成果惠民潤心。”陝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次“三下鄉”文藝演出精心挑選演出節目,既有全國和全省文藝比賽的獲獎節目,也有一批深受觀眾喜愛的經典節目。比如,開場舞《最美的中國》曾榮獲2023年全國廣場舞大會優秀廣場舞團隊獎,廣場舞《漢江的節日》在2024陝西省廣場舞大賽上獲得二等獎,舞蹈《霓裳羽衣舞》在第六屆陝西舞蹈荷花獎評選中獲得表演二等獎﹔由西安戰士戰旗雜技團表演的雜技《肩上芭蕾》不僅登上過央視春晚,依其技巧新編創的節目《花木蘭》還榮獲了第十一屆全國雜技展演優秀節目獎。
舞台上,活力四射的舞姿、優美動聽的歌聲、驚險唯美的雜技以及地域特色濃郁的陝南陝北民歌等,藝術地呈現出三秦大地上秀麗的地域風光、多彩的民族民俗特色。“節目都好精彩,讓我們大飽眼福。《郎在對門唱山歌》這樣的陝南民歌,由歌唱家唱出來感覺更大氣、更有味道,讓人聽了還想聽。”家住蒿坪鎮的一位觀眾說。
除文藝演出外,陝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及直屬單位的工作人員在現場通過宣傳展板、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活動,並向群眾贈發了陝西文旅惠民卡以及1000余種書刊。陝西省圖書館不但把雕版印刷特色體驗帶到現場,推介展示圖書館文創產品,還為群眾免費辦理數字資源證,推廣數字資源。
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是服務基層、服務“三農”的一項重要惠民工程,開展20多年來,在促進農村經濟文化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陝西各地多年來扎實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探索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組織開展系列公共文化活動,把優質文化資源不斷輸向基層,把文化的種子播撒在三秦大地,根植在群眾心裡。
10月,陝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印發通知,公布了首批“陝西省優秀群眾文化品牌”項目,陝西省群眾文化節、陝西省閱讀文化節、戲曲進鄉村“好日子唱著過”、寶雞市納涼晚會、“銅川有戲”戲曲展演、渭南市正月裡﹒新春文化大廟會、寶塔山下唱民歌等40個項目入選。這些項目都是連續開展3年以上、有較大影響力且未來將會繼續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起到了把優質文化資源持續帶到基層一線的作用。
“陝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及各直屬單位將把集中示范活動與常態化、制度化保障結合起來,讓優質文化服務更好地惠及廣大群眾,為加快建設彰顯三秦風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貢獻文化之力。”陝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說,接下來將圍繞“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不斷優化活動流程、豐富活動內容、加大宣傳力度,持續做好優秀群眾文化品牌項目的實施工作,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秦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