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浙江
浙江
浙江力推戲曲進校園傳承傳統戲曲文化
發布時間:2017-02-24 09:57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7-02-24

  浙江是戲劇大省,南戲的發源地,戲曲文化源遠流長。近年來,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浙江省注重發揮地方戲曲在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的獨特作用,扎實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豐富了校園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一、突出政策扶持,定好戲曲傳承“發展圖”。

  出台《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全省大中小學校結合學校教學實際,設置戲曲通識教育教學課時。規定每年讓學生免費欣賞不少於1場的優秀戲曲演出。逐步建成一批校園戲曲傳承教學基地。增加“浙江省高雅藝術民族藝術進校園”演出活動戲曲演出比重,扶持面向大中小學校師生的惠民性戲曲演出。完善戲曲教育教學體系。積極實行政府出資採購演出服務。《實施意見》的出台對戲曲進校園作了系統規劃和頂層設計,為推動地方戲曲振興發展和促進戲曲進校園提供了政策支持。2015年7月至今,共組織300多場次戲曲送到260多所大專院校和中小學校。

  二、突出人才培養,守好戲曲傳承發展“保障線”。

  一是強化專業院校教學培養。依托專業院校強化人才培養,特別是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等院校採取與戲曲院團師資共享、定向委培的“訂單式”教學模式,得到文化部的充分肯定並向全國推廣。二是推進專業師資力量培養。充分發掘現有戲曲教學能力的人才建立專兼職戲曲教師隊伍,包括現有教師中的戲曲愛好者,具有戲曲基礎的音樂教師、具有戲曲專長的在校學生、來自專業院團的志願者和學校聘請的戲曲工作者,定期組織教師開展戲曲專業培訓,有效緩解師資力量不足問題。三是開齊開足藝術課程。嚴格執行國家藝術課程標准,保證學校藝術課程課時,其中音樂課程小學每周2課時,初中每周1課時,高中必修54課時。鼓勵學校和教師積極探索富有地方特色、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音樂教學資源,積極參與地方戲和傳統劇目的挖掘、整理和繼承工作,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高音樂課程質量。

  三、突出改革創新,把好戲曲傳承發展“導向標”。

  一是創新發展戲曲教育新模式。支持藝術院校與戲曲團體、教育部門與文化部門間協同合作,創新發展浙江戲曲教育新模式。切實落實戲曲表演專業生均撥款制度,率先實現戲曲表演專業學生免學費政策。二是創新“雙向進入”機制。加強浙江音樂學院(籌)、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戲曲專業學科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建立戲曲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工作室,設立技藝指導大師特設崗位,建立非遺傳承人“雙向進入”機制,逐步形成覆蓋完整、層次清晰、上下貫通的戲曲教育教學體系。三是創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增加基礎教育興趣特長類藝術類選修課程,包括歌唱、演奏、舞蹈、戲劇表演等。浙江15所中小學入選2011年教育部命名的第一批全國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其中余姚市肖東第一小學的姚劇,入選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典型材料。

  四、突出傳播普及,打好戲曲傳承發展“組合拳”。

  一是開展傳統戲劇展演活動。組織開展“浙江好腔調”56個傳統戲劇系列展演活動和千名弟子共傳承、萬場大戲送鄉親活動﹔重點做好“開學了”中、小學生專場、“開講了”大學生(留學生)專場、“開鑼了”瀕危劇種傳統劇目專場、“開演了”傳統戲劇青年演員傳承人專場以及“開唱了”傳統戲劇傳承人群專場等“五個專場”,積極引導傳統戲劇走進年輕人群,走入群眾生活。二是拓展傳統戲劇傳播渠道。開設“浙江好腔調”“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頻展頻”等多個視頻窗口。在浙江非遺信息平台每天發布“浙裡繁花”非遺微信。開展全省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教材(讀本)評選活動。將戲曲音樂納入校本或鄉土教材,切實加強戲曲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傳播。三是延展戲曲傳播形式。浙江昆劇團開展百場“幽蘭講堂”入校園,包括昆曲劇目導賞、昆曲劇本研讀、昆曲音樂鑒賞、昆曲藝術教學及昆曲藝術沙龍。浙江婺劇團組織培訓、編寫教材、刻錄光盤、制作教學課件等活動,精心編排適合中小學生觀看的經典劇目和講學內容,邀請學校師生觀看婺劇演出,安排專業演員走進校園傳授婺劇知識。(來源:浙江省文化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