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浙江
浙江
浙江溫州:銳意進取,不斷探索非遺保護新模式
發布時間:2019-12-25 11:07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9-12-25

  12月18日,“2019年溫州市非遺創新案例分享會暨媒體看非遺”一行來到浙江溫州瑞安市平陽坑鎮晚垟頭村一座農家小院——未見山非遺體驗基地。透過洞開的大門,可以看見院子裡的竹竿上晾晒著長短不一,顏色、圖案各異的布單,隨風起舞,充滿浪漫悠閑的情調又不失生活的本真。

  徐夏怡笑迎大家進門,並已為大家定制了體驗項目——茶染手帕。她遺憾地說:“由於藍夾纈染料已進入休眠狀態,不能體驗了。”“2013年起,我先後在溫州博物館、甌海博物館以及溫州非遺館擔任非遺手工老師,在溫州第十四高級中學及溫州大學附屬第一小學擔任藝術老師。”徐夏怡說,她還先後參加了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上海同濟大學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學習。

  讓非遺融入生活 “非遺體驗基地”創全國之先

  “我對家鄉的藍夾纈技藝情有獨鐘。”因緣巧合,徐夏怡在晚垟頭村租下了一幢房子,並在屋前屋後的空地上種植靛青等染料的原材料植物。

  大家在徐夏怡的指導下體驗了茶染的制作過程。純白的棉質手帕,經過染桶浸染,不斷轉動,使其均勻上色,當被染成淺咖啡色、中間有一個抱著銅錢老鼠圖案的手帕呈現在眼前時,大家無比興奮。坐在暖陽下的庭院裡,等待手帕晾干。

  “在溫州,這樣的非遺體驗基地不勝枚舉。”溫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季海波說,“這是讓非遺走進當代人的生活,加強非遺傳播,改善非遺傳承環境,促進文旅融合的一個創新之舉。”

  2018年以來,溫州市積極探索非遺保護新機制,率先在全國創新建設集非遺傳承、傳播、體驗和旅游、公共文化服務於一體的非遺體驗基地,在有效保護非遺的同時,拓展了非遺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推進了以非遺項目技藝體驗和研學為主要內容的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設,闖出了一條非遺保護與城鄉經濟建設相結合、與群眾文化生活相融合的新路子。

  溫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李震說:“目前,我們已認真做好非遺體驗基地建設階段性工作總結,並與相關高校合作,提煉形成可在全省、全國復制推廣的‘理論+實踐’建設模式。”

  位於溫州市泰順縣大安鄉的大丘坪村,有著200多年制陶歷史,曾在這裡流傳甚廣的手工制陶技藝,本來已淡出人們的視野。非遺體驗基地建成後,通過充分挖掘泥巴易於塑形的特點和激發人們對龍窯燒陶的濃厚興趣,一方面修復了柴燒龍窯用於燒陶,另一方面改變以往生產生活產品為技藝體驗服務的路徑,開展時尚的親子活動和中小學生研學游等活動。通過綜合打造,體驗基地已成為新型旅游目的地和鄉村文化服務產業,兩年多來,共接待游客5萬人次。

  溫州市龍灣區活字印刷術體驗基地建成後,以活字印刷術的體驗為主,逐漸拓展了與印刷術有關的絲網印刷、古法造紙、扎染、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書籍古法裝幀等傳統手工技藝的體驗項目和靈活的上門服務經營方式,不斷擴大受眾,近兩年時間內,已接待來館體驗者兩萬多人次,送技藝到學校、社區、展會的受眾也達到兩萬多人次,體驗人數總量達到四萬多。

  據統計,至2019年10月,溫州共建成市級非遺體驗基地29個,縣級非遺體驗基地70多個,舉辦各類體驗活動5836場,167萬余人次參與了非遺技藝的沉浸式體驗。泰順縣大丘坪村手工制陶技藝體驗基地等5家非遺體驗基地成為新型鄉村非遺旅游體驗點,蒼南縣嬌嬌鉤繡技藝體驗基地等5家非遺體驗基地成為鄉村振興的非遺經濟體。溫州礬礦礬文化體驗基地、蒼南縣嬌嬌鉤繡技藝體驗基地分別被命名為國家級中小學生研學基地和浙江省級“巾幗創業建功基地”。

  此外,溫州市非遺保護中心還鼓勵、加強同有關企業合作,拓展非遺體驗活動合作空間與領域。目前,該基地已深入城市和鄉村,激發非遺跨界融合新動能。從2017年開始,當地的旅行社就推出了非遺旅游線路,出現了以非遺體驗為核心內容的非遺民宿。此外,非遺元素也進一步融入到部分輕工業產品中,以“纈韻”系列產品為代表的非遺類文創產品深受群眾歡迎。這些“非遺+”項目,開拓了非遺發展空間,賦予非遺新功能,獲取了新的傳承活力。而非遺資源向文化IP轉化,則為其他行業發展提供了新型驅動力。在溫州主城區,目前已形成政府、民辦組織、社區、志願者四方構成的非遺傳播網絡架構,通過非遺教材、非遺材料包、互聯網教學等創新元素的運用,讓非遺傳播活動走向常態化、互動化,在各個社區為非遺保護打造出濃厚的社會氛圍和情感基礎。在溫州的鄉村,傳統民俗、傳統武術、傳統音樂和傳統手工藝,在百姓的積極組織、參與下,利用傳統節日節氣活動、遍布鄉村的1700余支鄉村藝術團等組織,得到了很好的傳播和傳承,成為當地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業內專家認為,非遺體驗基地這個平台,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潛力,通過市場謀劃、宣傳助推、產品創新設計,打造品牌產品,推出既有地域特色又能引領時尚的非遺項目,並進行多元化創新開發,形成非遺體驗產業鏈,讓非遺回歸生活,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同時,有效地促進了文旅融合。一方面,溫州市積澱深厚的非遺資源,是景觀旅游資源的有效補充,在景區內建設非遺體驗基地,既可以增加景觀旅游的文化氣息,增加旅游內容、集聚旅游景區人氣,又可以展示和宣傳該市傳統文化,提升旅游景區影響力﹔另一方面,一部分非遺體驗基地雖然不在景區范圍內,但其堅持以非遺為主體,常年開展體驗活動,將不是景區的地方,變為群眾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開啟非遺保護社會化引擎  “非遺項目社會認養制”率全省之先 

  2018年6月,溫州市在全省率先推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認養制度”,以政府非遺保護機構為引導,以溫州市優秀歷史文化保護發展基金為媒介,動員和鼓勵社會團體或個人出資、出物或營造條件,資助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創新、生產、傳承等工作,目前共有19家單位和企業與代表性傳承人簽訂了“認養協議”,邁開了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的第一步,為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開辟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工作新渠道,探索非遺保護發展的新方法、新形式,開創政府引導、社會力量全面參與非遺保護工作新局面。

  據悉,溫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和溫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已累計走訪代表性傳承人156人次,召開甌塑、甌繡、甌窯等代表性傳承人座談會5次,為瑞安木活字印刷項目落實了“認養”企業,通過“佳善基金”對平陽漁鼓等項目的4位代表性傳承人分別給予5000元至10000元救濟,幫助甌塑項目解決了煉制桐油方面的困難,幫助石雕傳承人解決了房屋拆遷所遇到的作品存放等實際難題。

  此外,2018年始,為促進傳統工藝振興和非遺產品的設計營銷,溫州市還出台經費補助政策,對非遺跨界融合創新,以非遺嫁接工業設計、非遺工藝量產化實用化、非遺為休閑旅游項目價值倍增為導向,每年重點扶持3個項目,每個項目給予50萬元的研發資助。對新實施國家、浙江省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企業,分別給予10萬元、5萬元的一次性補助。同時,積極提升非遺類產品的新時代文化形象,在日常工作中,他們積極引導非遺類產品生產制作企業、群體或個人,在保持非遺原有人文精髓和核心技藝基礎上,改良制作材料、更新內容題材、改進設計包裝等,開拓創新產品使用范圍和用途,讓更多的非遺產品成為實用品、日用品,並使之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取向、生活方式、核心價值觀,培育既傳統又時尚的非遺企業品牌、非遺產品品牌﹔創新非遺類文化產品業態,深入挖掘非遺代表性項目所蘊含的人文信息、技藝信息,形成新型的非遺類文化產品,讓人們觸摸非遺、品味非遺、欣賞非遺。

  溫州有豐富的文化遺存,現有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2項,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4項,浙江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45項,溫州市級非遺項目747項,整體項目數居全省前列。

  2019年溫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以主旋律宣傳教育、節氣養生為主題,共組織開展了各類非遺傳播與教育活動1857場(次)。其中“非遺紅色之旅——走進革命老區”活動10場,“送戲下鄉”38場、非遺“進社區、進企業、進文化禮堂、進鄉村、進軍營”活動30場,非遺進校園活動116場,“年味非遺”、溫州市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粽情非遺”等端午、國慶、重陽等節慶與節氣養生教育活動5場(次),承辦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浙江好腔調”傳統戲劇展演活動5場。此外,以溫州非遺館為主陣地,每個周六均組織舉辦“百工一條街”活動,全年舉辦“百工一條街”40場(天)﹔全年每個周日至少舉辦一場非遺學堂活動,全年共舉辦非遺學堂80場(期),受眾達2000余人﹔暑假期間還在非遺館內舉辦非遺夏令營活動共5期,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廣大群眾對非遺的了解,提高了全社會對非遺的保護意識。

  保護瀕危非遺項目  健全“帶薪學徒”保障體系

  “傳承人群培育,是非遺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溫州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楊思好說。為解決非遺傳承人“徒弟不好找”“技藝學了沒法養活自己”等困難造成的後繼無人現象,2016年9月,溫州市啟動了傳承人“帶薪學徒”工作,首批選取了溫州蓮花、彩石鑲嵌、細紋刻紙、木活字印刷術、永嘉亂彈、和劇、畬族服飾(畬族刺繡)、劉伯溫傳說8項瀕危非遺項目,在師帶徒的一年內,試行“帶薪學徒”舉措,即溫州市非遺保護中心為學徒提供受訓學習經費2萬元,用於基本生活、學習材料費用,培訓期滿,溫州市非遺保護中心組織專家對學藝情況進行評估,並對學徒進行業務考核。考核合格後,為學徒一次性發放傳習補助。“帶薪學徒”項目啟動後,溫州市非遺保護中心、非遺傳承人、學徒三方共同簽訂了培訓合同書。

  2017年10月,溫州市文廣新局下發關於試行《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帶薪學徒”工作考核辦法》的通知,對首批學徒進行量化考核。該項目的推行,無疑為該市非遺傳承、創新與發展尋求到一個重要突破口,切實解決了學徒生活實際問題,為該市非遺的傳承和發展注入強心劑。

  為檢驗“帶薪學徒”工作的推行落實情況,2017年12月,根據《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估辦法(試行)》《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帶薪學徒”工作考核辦法》,在各縣(市、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自評基礎上,溫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對全市非遺“帶薪學徒”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學徒學習情況進行實地考核。

  2018年,溫州市“帶薪學徒”在各地申報基礎上,結合項目保護情況及現有傳承人梯隊狀況,確定了綢塑、磚雕、樂清龍檔、藍夾纈技藝(花版雕刻)、圓木制作技藝、牛筋琴制作技藝、車木玩具制作技藝、夏益錦戲曲盔頭制作技藝8個項目,並通過溫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師徒三方簽訂合同的形式,確定三方權利與義務,為該項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基礎保障。自溫州市非遺傳承人“帶薪學徒”工作啟動以來,全市各地報名踴躍,至今已兩批共篩選出16個項目,探索青年傳承人培養新途徑。

  此外,溫州各大中專院校等先後聘請木活字印刷技藝、甌塑、甌窯、甌劇、甌漆技藝等代表性傳承人為專職教師,通過專業授課與傳統技藝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培養了數百名新型非遺傳承人。如溫州大學在校內開設發繡、剪紙等研究所,聘請工藝大師為研究員並承擔教學任務,不僅深化對傳統工藝的研究,並以勤工儉學的形式,吸引在校學生到研究所學習傳統工藝技藝,參與工藝品的制作實踐,讓學生不僅在實踐中學成傳統工藝制作技藝,還可通過工藝品的銷售,獲得一份經濟收入。

  傳承人作為非遺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掌握並承載著非遺的知識和精湛技藝,是確保非遺生生不息、世代相傳的重要載體。溫州市不斷深化傳承人服務,通過開展走訪慰問傳承人、發放傳承人政府補貼、召開傳承人座談會、組織傳承人體檢、舉辦傳承人技藝展示、組織傳承人專題採訪報道、落實一項傳承傳習措施、制訂一年傳習活動計劃等的“八個一”保護工作,有效解決傳承人傳習活動中面臨的現實困難,使非遺傳承人常態化服務取得明顯進展。據統計,溫州市現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7位,浙江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6位,溫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733位,全市縣級代表性傳承人1633人,代表性傳承團體10個,代表性傳承群體18個﹔浙江省級非遺傳承教學基地、宣傳展示基地、生產性保護基地、高校非遺研究基地等共67個,溫州市級非遺傳承基地187個。(駱蔓 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