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浙江
浙江
浙江:打造運河文化和旅游示范帶與“重要窗口”
發布時間:2020-11-10 16:12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0-11-10
  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杭州市考察大運河時提出“希望杭州能再接再厲,繼續做好運河綜保工作,使杭州的經濟和自然環境和諧發展”。近年來,浙江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文旅融合發展,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契機,以古鎮為明珠,以運河為軸,串珠成鏈,努力將大運河文化帶(浙江段)建成文化和旅游示范帶和“重要窗口”。
  截至2019年底,大運河(浙江段)共擁有4A級以上旅游景區58家,其中烏鎮、南潯古鎮為5A級旅游景區﹔省級全域旅游示范縣5個,省級以上旅游度假區16家,省級旅游風情小鎮8家,沿線寧波、紹興、杭州、嘉興、湖州五市全年累計接待游客超2億人次。
  大運河(浙江段)位於中國大運河最南端,含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共有9段河道(約327公裡)與13個遺產點,涉及20個縣(市、區)。
  2017年6月啟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以來,浙江省先後出台了《大運河文化帶(浙江)建設規劃綱要》《大運河(浙江)文化帶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2)》《浙江省傳承發展浙江優秀傳統文化行動計劃》等文件。今年9月24日,經浙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浙江成為國內首個為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出台省級地方性法規的省份。
  據浙江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條例》重點聚焦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適度兼顧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文化公園,在保護理念、保護機制、保護規劃、遺產監測等方面凸顯了鮮明的浙江特色。
  據了解到,目前浙江省已將大運河文化帶納入《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專門制定了運河詩路黃金旅游帶三年行動計劃。通過省級大平台,將進一步推動部門聯動和區域協作,推進運河全域文旅融合。此外,浙江將充分發揮京杭大運河博物院、紹興浙東運河博物館等龍頭項目的帶動作用,切實增強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發展後勁,利用大運河沿線古村古鎮、名人名居、會館商號、工業遺產等各類文化空間、文化資源,實現重點文旅項目建設加速推進。
  “近年來,杭州市依托老棉紡織廠、橋西土特產倉庫等老建筑、工業遺存,建成以非遺為特色的博物館群落,不僅保護傳承了工業文明和非遺,還探索出讓歷史建筑重煥生機的現實途徑。”浙江大學教授劉朝暉說。
  在浙江,以絲綢、黃酒、茶葉、湖筆等為重點,以特色小鎮、文化產業園區、文化創意街區等為支撐,加快推進歷史文化名品、時尚產業與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啟動大運河“明珠”培育工程,突出運河沿線豐富的古鎮資源,推進南潯、烏鎮、石門等十大名鎮和菱湖、善璉、王江涇等十大強鎮建設。
  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推進“鳳凰計劃”“雛鷹計劃”,培育10家核心景區和企業,建設一批地標性文旅消費集聚區,推出一批讓游客玩得好、留得下的文旅消費產品和服務,加大對沿線文旅企業的扶持力度……浙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正在加速推進。
  浙江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下定決心把大運河浙江段打造成水鄉文化經典呈現區、運河文化精品展示帶和水生態文化精彩示范帶。
  如今,杭州運河段游船數量越來越多,線路越來越長。隨著杭州運河文化藝術中心、杭州大城北規劃展示館、杭州手工藝活態館等一批見證杭州歷史文脈的藝術館相繼開放,運河兩岸散布的博物館、文創園、非遺保護點,加上連片保護、重現水鄉風情的歷史文化特色街區,以及沿岸群眾家門口的“運河書房”、社區文化家園、“微博物館”等,構筑起一道人文景致與美麗運河相融合的亮麗風景線。目前,在運河主航道,余杭塘河、上塘河、東河等支流線航道以及錢塘江等均有休閑旅游線路運營,客流接待量已從最初的每年5.4萬人次增至130余萬人次。
  今年4月,《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發布,嘉興市、杭州市、湖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與杭州運河文旅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大運河唐詩之路建設,以京杭大運河和古鎮集群為紐帶,串聯水上古鎮節點旅游線,培育大運河“走運之旅”,共同打響杭州杭嘉湖一體化大運河文旅品牌。
  城因運河而生,業因運河而興。“聯動協作”是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的必由之路。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浙江省將根據《大運河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劃》要求,重點做好“五個一”工作,即持續推進一批重大文旅項目、集中提升一批旅游公共服務設施、重點擦亮一批金字招牌、串連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線路、加快培育一批重點企業,努力爭當“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三好生”,高質量推進大運河(浙江段)文旅融合發展,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貢獻文旅力量。(徐繼宏 劉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