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兜兜媽媽在“文化心願薈”上填寫了心願,應用平台依托數據分析,在線上完成匹配、接單,把培訓機構“送”到用戶手中。“自己找培訓機構還不知道要踩多少坑。而‘文化心願薈’的服務方都是經過篩查認證的組織機構,有品質保障。”兜兜媽媽說。
寧波市鎮海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張琳介紹,“文化心願薈”是一款基於浙江政務服務網一體化平台能力的App“浙裡辦”平台裡的微應用。通過在線匯聚“群眾心願”,智能分析本地文旅體市場動態,為主管單位、文旅體組織及各類機構提供活動方向與決策依據﹔同時智能化調度各方資源,挖掘“隱藏屬性”,消除“信息盲區”。通過滿足個人、組織、場所“心願”,實現“精神共富”。
像兜兜媽媽一樣通過“文化心願薈”達成心願的人不在少數。記者打開“浙裡辦”App,搜索到“文化心願薈”應用,裡面分個人心願和組織心願:“我想在鎮海看寧波交響樂團的音樂會”“本周末去綠軸公園露營吧”“歡迎愛好戶外運動的朋友加入我們戶外協會哦”“約周末一起九龍湖新步道踩線”……裡面的心願真是五花八門,涉及到文旅體的各個方面。
作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數字化改革第二批試點應用及寧波市數字文化系統第一批優秀應用,從2022年開始,寧波市鎮海區圍繞文化市場需求感知不及時、個人及團體心願匹配不精准、場所空間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等痛難點,統籌整合全區優質文旅資源,積極開發數字畫像、心願單、智能匹配、成效展示等場景,打造“群眾—場所—組織”全周期管理閉環。
文化場所、組織、活動是提升群眾精神素質的重要抓手,如何讓文化場所這一“物理空間”升華為群眾的“精神文化空間”,怎樣讓單一的文化活動豐富百姓的精神生活,怎麼推動文化組織團體長久、良性發展,實現群眾“精神共富”,是鎮海區一直致力探索的。而“文化心願薈”這一應用,運用數字化改革理念,以智能匹配的方式,向用戶、組織、場所推送符合需求的內容,同時將分類匯總後的需求由平台進行智能匹配後派發到相應用戶、組織和場所,實現文化活動精准發布、參與和落地。“我們爭取實現為政府打造一個‘精神共富’的數改平台,為文化單位提供一個掌握市場動態、整合閑置資源的體系,為群眾重塑一個精准匹配、主動點單的文化通道,為文體團隊進行文體活動交流、良性運行發展加注一個動力滿滿的引擎。”張琳說。
據了解,該應用自去年10月25日上線以來,截至2022年12月31日,新增用戶8925名,用戶環比增長率239.57%,現有155家組織申請入駐,場所100余個,收集心願共計1000余條。去年11月底,該應用被寧波市文化和廣電旅游局提級復用,同時還被麗水市景寧縣、台州臨海市等單位復用。
目前,該應用主要針對個人、組織和場所三類主體提供信息服務。未來,寧波市鎮海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將擴大組織類主體的范圍,同時對其架構進行完善。此外,“文化心願薈”還將納入旅游有關工作,如梳理包價旅游服務、營業性演出活動、多部門監管的文廣旅體市場領域等的跨部門管理職能,將行業監管、信用建設應用納入心願薈評價體系,完善“信用+心願薈”應用場景。
寧波市鎮海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還將按照浙江省數字化改革工作要求和部署,在數字文化方面發力,擦亮精神共富新底色。(李榮坤)
上一篇: 在傳承中開創“青瓷+”之路 |
下一篇: “宋”福杭州年活動拉消費迎新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