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浙江
浙江
浙江:非遺傳承有創新 融合發展促共富
發布時間:2023-03-24 08:39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3-03-24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公布了2022年66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浙江省申報的“新合索面:雙手創造豐盛光景”“中泰竹笛:奏響共富樂章”“貝雕:傳統工藝連接現代生活”“嵊州竹編:編出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等4個項目入選。

  近年來,浙江著力構建科學完善的保護傳承體系、人才隊伍體系、發展振興體系和傳播體系,持續探索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深入落實傳統工藝振興高質量傳承發展的良好舉措,努力提高非遺在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中的參與度和貢獻度,致力於形成可向全國復制推廣的工作經驗、工作機制和工作模式,相關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創新產品

  走進嵊州市嵊州竹編非遺工坊,師傅們正在編制手工藝品。一塊塊竹片、一條條竹絲在“一壓一挑”間、“一經一緯”中有了雛形,引得旁邊參與研學的學生們連連拍手叫好。工坊二樓的陳列展架上,四腳竹器收納盒、文竹茶盤等精美的竹編工藝作品吸引游客駐足。“這些非遺手工藝品造型生動、活靈活現,融入了不少現代化元素,表現方式也有創新,如竹編耳環、茶盤等小物件,做工精巧,還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上海游客慕小小參觀後說。

  據了解,嵊州竹編非遺工坊由嵊州當地一家手工工廠——嵊州市大志然工藝竹編廠牽頭建設運營。近年來,該廠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理念更新和產品創新,設計生產了不少符合現代審美和生活需求的竹編產品,推出了符合年輕人喜好的研學課程,並積極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高校專家合作,舉辦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開設研修課程,鼓勵非遺傳承人提升文化自信,增進對非遺技藝與現代科技、時尚融合的認識思考,增強非遺保護傳承意識。

  “我們推出了一系列非遺產品。如適應當下飲茶風尚,開發了竹編茶桌、茶盤、茶具收納盒等茶系列產品40余種﹔適應裝修簡約風格,推出了竹編屏風、椅子等‘不可居無竹’家具系列產品30余種。同時,制定竹編研學課程,邀請市民游客參與體驗,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感受竹編技藝的獨特魅力。”嵊州竹編非遺工坊負責人呂成介紹。

  在浙江全省各地,“非遺+旅游”的創新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串聯全省非遺景區景點的16條浙江主題非遺旅游線路,集本土文化美食特色的300多個浙江省優秀非遺旅游商品,以及各具風味的18家非遺主題民宿等,一系列非遺文旅產品融入了百姓生活,為旅游注入了更加優質、更具吸引力的文化內容,也為全省非遺保護傳承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內生動力。

  融合空間

  在文化禮堂觀看竹笛特色演出,在竹笛展示館了解當地產業發展史,在田園風貌區欣賞萬畝竹林景觀……走進杭州市余杭區紫荊村,處處可以見到竹笛主題的非遺展示。

  紫荊村是全國有名的竹鄉,村內笛竹定向培植標准化示范面積達1.28萬畝,居全國前列。近年來,紫荊村因地制宜,拓寬“兩山”轉化通道,積極發揮中泰“竹笛文化”產業優勢,努力打造以中泰竹笛非遺工坊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地。

  而今,在上萬平方米的非遺工坊內,設有竹笛展示館、竹音廣場、竹笛手作體驗館等場所。“這些場所空間功能劃分明朗,可較好地滿足笛竹種植、技藝體驗、文化展示、竹藝演奏等需求,有效延長了游客停留時間,拉動了住宿、美食等多元化消費,讓本村及附近村庄的村民享受到非遺帶來的惠利。”中泰街道辦事處黨群服務中心主任汪湛表示。

  溫州市貝雕非遺工坊位於溫州市洞頭區。該工坊在做好本地傳承展示的同時,積極將貝雕工藝和展品推向全國。貝雕非遺工坊投資5000余萬元建成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展示收藏的各類貝雕(螺鈿)工藝品達1200余件。同時,與上海豫園、上海藝術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等單位結為戰略合作伙伴,在各地輪流參展,並攜手溫州肯恩大學等創辦貝雕工藝工作室,提高貝雕設計水平和藝術性、時尚性。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非遺保護傳承和展現的過程中,浙江多地採用動態傳承、靜態保護相結合的方式,以文化空間融合帶來的豐富體驗,為非遺和旅游融合發展拓寬了路徑。

  傳承技藝

  杭州市桐廬縣新合鄉引坑村有著上千年的索面歷史。新合索面制作技藝是當地人世代相傳的一門手藝。這裡的手工索面白天晾晒、夜晚制作,需經過和面、索面、盤面、熟面、晒面、收面等6道工序,制作時間長達25小時。“這樣做出的索面具有長、軟、韌、滑等特點,色白如雪,柔軟如絲,折而不斷,面香扑鼻,深受食客喜愛。”新合鄉黨委書記陳少霞介紹。

  此前,因為制作工藝繁雜、制作時間過長、經濟效益不高等,村裡制作新合索面的師傅越來越少,新合索面技藝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同時,私人開設索面工坊多,出現了魚龍混雜、人員管理不規范、各家面條口味不一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新合索面制作技藝的傳承發展。為解決這些困境,當地政府投資400余萬元建立新合索面非遺工坊,實施統一品牌、統一標准、統一原料、統一包裝和統一銷售的“五統一”管理,讓全鄉原本分散的新合索面“小作坊”聯合起來,推動“1+N”食品小作坊集聚園區提檔升級,形成品牌效應,逐步推進產業化轉型,也讓新合索面打出了名氣。

  “隨著新合索面知名度越來越高,市場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村民回歸鄉村制作索面的積極性有了較大提升。”桐廬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沈紅霞表示,去年工坊還建立了新合索面手工制作培訓基地,開授新合索面手工制作課程,並提供免費培訓名額,鼓勵對新合索面制作技藝有興趣的村民報名參加。

  非遺是直接依靠人、作用於人的活態傳承,保護非遺的關鍵也在於人。近年來,浙江著力推進非遺人才隊伍建設,制定發布《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政策,組織開展研修研習培訓、技能大賽等活動,不斷提高全省非遺傳承人群的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壯大非遺人才隊伍。

  “今後,我們將繼續推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利用和發展,打造新時代的浙江文化‘金名片’,力爭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非遺強省。”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