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浙江
浙江
浦江板凳龍舞上北京中軸線
發布時間:2025-02-19 09:26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2-19
  近日,北京的白紙坊太獅獅舞、浙江的浦江板凳龍龍舞、福建的連城姑田游大龍和陝西的老廟老鼓等非遺傳承代表性項目,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的北頂娘娘廟至國家體育場“鳥巢”南廣場一路展演巡游,與奧運景觀相映成趣,描畫出一幅傳統與現代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
  巡游現場,浦江板凳龍在凜冽寒風中蜿蜒前行,這條精心打造的板凳龍龍身由66節板凳串聯而成,長達120米,造型融書法、繪畫、剪紙、刻花、雕塑藝術和扎制編糊工藝於一體,繪有佛手、壽桃、山水等精美圖案,寓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隨著鼓點節奏響起,129位表演者肩扛巨龍,熟練變換“一字長龍陣”“鐵索鏈”“大團圓”等陣式,繞場奔走,粗獷中不乏靈動,奔放中尤見嚴整,展現了浙江人民同心協力、砥礪奮進的精神風貌。
  “這兩天,來自全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10個彰顯‘龍的傳人’的非遺節目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廣場上輪番登場,有氣勢、有看頭,特別是壓軸戲浙江浦江板凳龍,大紅大綠大陣勢,既威武又精彩,大飽眼福。”北京市民張明連聲夸贊。
  “這條俯地龍是浦江最傳統、最常見的板凳龍,進京展演我們都感到特別榮耀!”浦江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張軒虹說,“這次我們借蛇年契機,深挖、傳播‘浦江板凳龍’文化,也讓首都市民和游客感受詩畫浙江、婺風遺韻。”
  在浦江,村村都有板凳龍。2006年,浦江板凳龍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4年,浦江板凳龍作為“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組成部分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成就不僅提升了浦江板凳龍的國際知名度,也為其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擔任此次展演領隊的金華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寧維茂說。
  “燈”象征文明的火種﹔“龍”作為華夏圖騰,象征著磅礡的生命力。“燈”與“龍”結合,在光影交錯間,讓古老的祈願符號與現代藝術語言相融合。
  在2025央視元宵晚會開場歌舞《元宵如意》節目中,10盞亮麗的魚燈、4盞精美的針刺無骨花燈亮相熱情洋溢的歌舞表演,它們均出自花燈制作技藝(東陽針刺無骨花燈)代表性傳承人許賓之手。“這是東陽針刺無骨花燈第一次登上央視舞台,希望借此機會能有越來越多人認識金華的這項傳統技藝。”許賓說。
  當最後一聲鼓韻消散在風中,這場文化巡游留下的不僅是節日的歡慶記憶,還在訴說著一個話題:傳統文化從未遠去,隻是在傳承中換上了時代的羽衣。
  在這場文化接力中,每個人都是傳統的繼承者,又是創新的開拓者,正是這種雙重身份的交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保持青春的活力和昂揚的姿態。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主辦的“過年——春節主題展”中,由金華市非遺保護和信息中心承辦的“詩畫浙江”展廳濃縮了金華非遺的精華,不僅以浙江獨特審美征服觀眾,更以煙火味掀起消費熱潮——一個月時間裡,僅12平方米的“詩畫浙江”展廳銷售額即突破10萬元。
  金華非遺的“出圈”不止於此。婺式傳統糕點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樓洪亮帶著他的糕點登上央視3套節目《藝覽天下》,現場展示古婺州傳統糕點制作技藝,講述金華年俗故事,反響熱烈。央視文創計劃推出聯名文創,將“婺式美學”融入日常。
  從12平方米的小展廳到央視大舞台,從“長龍”蜿蜒鄉野巷弄到游弋北京中軸線,金華非遺用實力和實踐證明,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協同,推動形成新型的非遺保護傳承生態,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獲得自我生長的沃土。金華非遺正不斷迸發勃勃生機,奏響春天的序曲。 (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