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新華網(記者陳濟朋):10日上午,四川省“文化列車”同心藝術團在木裡藏族自治縣進行了涼山之行的第一次獻演,需要觀眾參與其中的口技和小品成了當天演出的最大亮點,文化列車也成了雙向互動的橋梁。
同心藝術團匯集了來自不同單位的70多名演員,其中包括不少“名角”。他們10日上午在木裡縣露天體育場搭台獻藝,演出了民樂、民歌、舞蹈以及口技、川劇、小品、雜技等拿手好戲,贏得陣陣掌聲。口技演員的演出惟妙惟肖不說,而且能夠根據台上和台下情況即興發揮。歌唱演員和魔術師也不時從台上走到台下觀眾中間。
記者看到,台下一名玩耍的女童在舞蹈節目時間不由自主地跟著節拍起舞。在涼山州知名度相當高的李永玲扮演“中江表妹”,“插科打諢”,還請來當地群眾配合表演,連台下獻花的小娃娃也成了她打趣的對象,把演出氣氛推向高潮。用她的話說,就是“好玩”。
當地居民也給藝術團不少歡樂。藝術團成員9日到達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裡縣,當晚沒有直奔主題獻演,而是先在縣體育場實實在在當了一回觀眾或“學生”。數百當地人手拉手圍成圈的“鍋庄”不斷行進,好似又一個“文化列車”。

跳舞的當地居民把剛剛來到的年輕演員拉進來。兩名藝術團成員一邊看著老鄉民族服裝下的的舞步,一邊不由自主地跟著人圈移動。一些圍觀的居民注意到了這些,友善地看熱鬧。狂歡的氣氛高漲起來。
當地老鄉說,木裡縣體育場幾乎每天晚上如此熱鬧。
木裡藏族自治縣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聚居著17個民族,各民族文化精彩紛呈。活潑奔放的藏族“鍋庄”舞蹈是當地人的最愛之一,幾乎每天傍晚,數百、乃至上千人聚來跳舞,當然還有許多人圍觀。
從四川“文化列車”第一次出行至今已經7年。四川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杜江說,“文化列車”每年前往全省各地的農村、工廠、礦山、工地、軍營,還有村寨山鄉、老區城鎮和高原草地,已經成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三農”的有效途徑之一。
藝術團在木裡演出結束後將趕往鹽源,准備11日的演出,他們要在9天內在不同地點演出10場,大多數時候可能半天演出,半天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