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 (“新昌調腔”) |
浙江文化信息網(許林田):6月5日,在首個“文化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新昌縣人民政府舉辦了“新昌調腔”申遺成功暨國家首個“文化遺產日”慶典晚會,省文化廳副廳長金庚初應邀出席了活動,社文處副處長王淼,省內外有關專家以及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辦有關同志參加了慶典晚會。晚會演出的節目有《北西廂﹒游寺》、《北西廂﹒請生》、《白兔記﹒出獵》、《鬧九江》等14個節目,讓當地觀眾一飽眼福,實實在在的過了把隱。
新昌調腔是我國最古老的聲腔之一,戲曲專家普遍認為,它是南戲“四大聲腔”余姚腔的別稱或唯一遺音,2005年該項目被省政府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剛剛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榜上有名,成為“國寶”。
調腔劇目豐富,有始於北宋的目連戲﹔有始於宋代南渡時的老南戲﹔有形成於元代的元雜劇﹔明清時代的傳奇﹔近、現代的新編歷史故事劇和現代戲。
調腔演唱風格獨特,最具代表性的是“干唱”、“幫腔”、“疊板”。在調腔散曲“風槍聯綴體”中還能找到唐時“踏歌”和宋代“轉踏”的遺響。新昌調腔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劇目和獨特的聲腔而被戲曲界和學術界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
6日,又舉辦了新昌調腔傳承與發展研討會,專家、學者圍繞新昌調腔的傳承與發展暢所欲言,為調腔的發展獻計獻策。大家認為,要象保護大熊貓一樣來保護“新昌調腔”,給予政策與經費的支持與保障。針對調腔藝人青黃不接的現象,要開展調腔的藝術培訓,在學校建立基地等形式,讓調腔藝人代代相傳,後繼有人,使這一傳統的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同時,要廣泛開展宣傳活動,積極培養觀眾群體,使之真正成為老百姓喜愛的節目,隻有百姓喜愛了,才有生命力。劇團要注意挖掘與整理,排演出精品,爭取在省內外亮相,進一步擴大知名度、影響力、輻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