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 (杭州余杭滾燈表演) |
浙江文化信息網(蘇唯謙):龍舟競渡,粽子飄香。作為中國首個“文化遺產日”浙江省重要活動之一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余杭論壇”,5月30日至6月2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成功舉辦。
論壇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報社、浙江省文化廳主辦。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中國文化報社社長、黨委書記郭沫勤,浙江省副省長盛昌黎,杭州市副市長陳重華,浙江省文化廳領導楊建新、金庚初,杭州文廣新局局長陳建一,有關高校的領導和來自北京、上海、江蘇、河北、遼寧、湖南、湖北、浙江等地的專家學者百多人參加了開幕式和論壇活動。
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但面對西方文化強勢進入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處於瀕危狀態。如何保護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成為專家學者代表共同關注的話題。
要在活態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論壇開幕正逢端午節,專家們在余杭區五常鎮觀看了至今已有800余年歷史的余杭滾燈等民俗表演。來自余杭臨平街道的滾燈隊在一小伙和兩老漢的帶領下,手握滾燈時而纏腰翻滾、時而金猴戲球、時而旭日東升、時而推波助瀾,在一片喧鬧的鑼鼓聲中,滾燈隊以“開荷花”的造型結尾,讓專家和現場觀眾大飽眼福。
表演結束後,與會專家們走進農家,與當地農民群眾一起共進“端午飯”。先給每人挂上一個香袋,接著是滿桌的農家菜肴及當地端午節必不可少的“五黃”:黃瓜、黃鱔、黃酒、黃魚、蛋黃,吃得專家們連聲叫好。
午後,專家們又觀看了龍舟賽,來自五常全鎮各村的壯年農民組成29支龍舟隊,在河面上展開激烈角逐。沿河兩岸人山人海,橋上、船上到處站滿了前來為各自村龍舟隊吶喊助威的村民。專家們說,這就是“活態保護”,這裡的老百姓非常認同自己的文化遺產,參與的熱情也很高,這就是保護文化遺產的最高境界。人人都參與到行列中來,保護就深入人心了,民族民間藝術就活起來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發展的文化命脈,它來自民間的創造,也在民間延續,民間是它生存的土壤。所以,專家們在論壇上呼吁:要在活態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民族民間藝術活起來。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榮啟認為,剪紙、龍燈等民間藝術,隻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其真正的價值是其背後高超的制作技藝和創作思想,保護這些東西,最重要的是要保護傳承人,同時也要努力擴大其影響,讓它活在人們的生活中、記憶裡。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遼寧大學民族研究所教授烏丙安說,民族民間藝術如果沒有生活的土壤,枯萎與衰亡是必然的。如果對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停留在隻“搶”不“救”的初級層面,那麼,蘊藏在遺產中的真正價值就難以再傳承下去,對大眾生活也就難以產生影響。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秦序提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質,就是要“為保護而保護”,任何以開發、發展、利用、旅游、娛樂等為借口的活動,隻要有可能造成文化遺產的損害,則無論其理由如何充分,如何冠冕堂皇,保護第一的思想決不可輕易妥協和動搖,否則,其他功利性目的便很容易乘虛而入,將其湮滅。
中國民俗學學會理事長孫勤建說,過去,我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遺產保護的“硬件”設施上,如今,保護更應注重“軟件”開發,這個“軟件”指的是大眾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興趣與參與。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從小就開始接觸和了解豐富的民族民間藝術,改變年輕一代對它們的“審美冷淡”。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指出,在無形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必須秉承以下基本原則:一是無形文化遺產保護的“有形化”原則﹔二是以人為本原則﹔三是整體保護原則﹔四是活態保護原則﹔五是民間事民間辦原則﹔六是原真性保護原則﹔七是文化保護的多樣性原則﹔八是精品保護原則﹔九是瀕危遺產的優先保護原則﹔十是保護與利用並舉原則。
浙江走在全國前列
論壇開幕式上,周和平副部長欣喜地說,剛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浙江省有39個項目(44個子項)上榜,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浙江省副省長盛昌黎致辭說,浙江省各級政府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為此做了大量工作。本次余杭論壇,對浙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無疑是個推動。
浙江省文化廳長楊建新向與會代表全面介紹了全省在開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新局面方面所做的努力。在健全機構、強化責任﹔深入普查、摸索經驗﹔公布名錄、建立體系﹔開展調研、制定規劃﹔舉辦展覽、擴大影響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目前,浙江省試點工作扎實、穩步推進,已建立起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協調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制。
與會代表高度評價浙江的工作,認為浙江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做在全國前列,這些地域特色鮮明的本土文化,大大激發了浙江人民對精神家園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有力促進了浙江文化大省的建設。文化部社文圖司副司長屈盛瑞對浙江取得“非遺”項目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的成績表示贊嘆。他說,就余杭滾燈而言,余杭全區幾乎每所學校都成立了滾燈隊,還有長興百葉龍亦如此。這種把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納入教育體系,無疑是對“非遺”最好的保護與傳承。目前國家“非遺”保護體系的立法工作已進入討論階段,並爭取早日出台,以便更好地維護我國的文化主權,確保國家文化安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余杭倡議
本次論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國家文化,非物質安全文化遺產保護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新農村建設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進行了廣泛研討,並發表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余杭倡議》。
倡議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確立民族個性的重要標志,其所承載的民族民間文化是民族的根,是維護一個國家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是維系民族團結、國家穩定和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民族的文化安全是國家主權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城市化日益加快的進程中,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越來越大的沖擊。為此,呼吁全社會行動起來,保護我們民族的根,守護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我們保護中華民族民間文化,就是共同維護人類的文化生存狀態,維護世界的文化多樣性,也就是維護世界文化的安全。
倡議說,各級政府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責任。要嚴厲制止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環境的行為,盡快構建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機制、工作機制、投入機制、傳承機制、資源共享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和學術機構、大專院校等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作用,吸納他們的科研成果,探索解決保護工作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人人有責。全社會和每一個中華兒女都要以敬畏之心珍愛我們祖祖輩輩創造的文化遺產,以主人翁的姿態關心、支持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各民間團體、新聞媒體、出版部門和其他社會力量也要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
倡議要求,文化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積極投身於守護民族精神家園這項偉大事業,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恪盡職守,不計名利,鞠躬盡瘁,不辱使命。
倡議認為,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社會整體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一定要十分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讓村落留下歷史記憶,讓人們記住“回家的路”。要通過授予秉承傳統、技藝精湛的傳承人“民間藝術大師”、“民間工藝大師”稱號等措施,確立傳承人的社會地位,激勵他們的社會責任,推動農村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倡議呼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堅持科學的精神和務實的態度,腳踏實地,立足長遠,既要防止急功近利,又要克服無所作為。倡導團結協作,加強各地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交流與合作,實現保護工作的共同推進。

端午的余杭五常龍舟節

杭州余杭百子地戲表演

杭州余杭中泰獅子
| 上一篇: 浙江新昌縣舉行迎接國家首個“文化遺產日”慶典晚會 |
| 下一篇: 神州處處喜度端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