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圖片新聞
圖片新聞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頒證儀式暨專場演出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
發布時間:2008-02-21 09:07 來源: 編輯:kuaner
信息來源: 2008-02-21
    2008年2月20日上午,由文化部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承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頒證儀式暨專場演出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在文化部舉行,文化部辦公廳副主任陸耀儒,文化部社會文化司(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張旭、巡視員周小璞,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慶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出席發布會,46家在京及地方平面、網絡、電視主流媒體參加發布會。發布會由陸耀儒副主任主持。

新聞發布會現場,主席台就坐有:文化部辦公廳副主任陸耀儒(左二),文化部社會文化司(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張旭(左三)、巡視員周小璞(左一),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慶善(右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右一)

  首先,張旭司長向與會記者介紹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頒證儀式情況。2008年2月28日下午,由文化部主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頒證儀式將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屆時將邀請國務委員陳至立、文化部部長孫家正、文化部黨組書記於幼軍、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及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負責同志,以及來自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近百位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代表參加。周和平副部長將擔任儀式主持。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人為載體,主要依靠傳承人的口傳心授來傳承。傳承人掌握並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的寶庫,又是其代代相傳的代表性人物。命名和認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精神,為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而採取的一項重要舉措。文化部已於2007年6月公布了第一批22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此次公布的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551名,包括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民俗等五大類。這次傳承人命名和證章頒發儀式的舉辦,是文化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上的又一個重要舉措,不僅有利於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廣泛宣傳他們的藝術成就,讓更多的人認識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從而進一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同時也是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重要體現。對傳承人的命名和證章頒發,將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然後,張慶善副院長向與會記者介紹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戲曲、曲藝、音樂舞蹈專場演出的情況。2月26日至29日,由文化部主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戲曲、曲藝、音樂舞蹈專場演出將分別在北京梅蘭芳大戲院、長安大戲院、民族文化宮劇場隆重舉辦。人因戲而活,戲因人而傳。在傳統的元宵佳節剛剛過後,集中展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精湛藝術,展示他們在戲曲、曲藝、音樂舞蹈各方面達到的高超的藝術成就,是我們高度關注傳統、傳承傳統、珍視傳統的寶貴契機。也是文化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傳承人採取保護的一項有力舉措。

張慶善副院長(中)向記者展示將向傳承人頒發的證書及獎牌效果圖,左為張旭司長,右為田青副主任

  之後,田青副主任介紹了演出的詳細情況。演出將匯集不同門類的代表性傳承人集中表演,其中戲曲專場既有京劇、昆曲等高雅劇種的代表,也有耍孩兒、五音戲等來自鄉土民間的歌舞小戲,還有黃梅戲、豫劇、川劇、二人台這樣極具地方特色的優秀劇種﹔曲藝專場安排了京韻大鼓、山東快書、東北大鼓、山東琴書等流行於北方的優秀劇種,蘇州評彈、揚州評話、四川清音、常德絲弦等南方代表劇種,還有極富哈薩克族特色的阿肯彈唱﹔音樂舞蹈專場演出精選了陝北民歌、長陽民歌、黃南藏族民歌、華陰老腔、井陘拉花、蒙古族長調民歌等優秀曲目。希望借此契機,讓優秀的傳統藝術的傳承人以及他們的藝術都能夠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珍視,得到有效的傳承。

新聞發布會現場

  最後,參會領導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並誠摯邀請與會記者參加即將舉辦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頒證儀式及專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