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圖片新聞
圖片新聞
有一種感動讓人堅強——中國文化報社黃小駒在四川地震災區採訪報告會上的發言
發布時間:2008-06-06 15:16 來源: 編輯:機關黨委
信息來源: 2008-06-06

攝影:中國文化報社 盧旭
  感謝文化部組織這個活動,讓我們3個人到這裡來講一講在地震災區的採訪經歷。但一開始我想說,汶川大地震這樣的災難發生後,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客觀真實的報道,應該說是新聞記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可以說是分內之事。在採訪過程中,我們確實面臨著一些危險,克服了一些困難,但是和災區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比起來,可以說是微乎其微。而且,我們無論怎樣艱苦,都隻是暫時的,但是災區人民的苦難卻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所以,能到這裡來做這個匯報,我想我們更需要感恩。

  我匯報的題目是《有一種感動讓人堅強》,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我介紹一下中國文化報社對這次採訪活動的總體部署、報社各部門通力協作的情況,以及四川災區的文化文物部門對這次採訪活動的大力支持。

  5月12號下午14點28分汶川地震發生後,報社馬上啟動了“新聞應急反應機制”,領導班子緊急開會研究相關報道事宜,並做出了等四川地震災區的空中交通一恢復,就派記者前往災區採訪的決定。報社同時要求全體職工按照中央和文化部的部署,積極行動起來,切實履行報紙的新聞職責,為抗震救災做出應有的貢獻。這種快速反應能力,在報社歷史上是空前的。

  5月12號下午,我們報紙就安排刊發了關於汶川地震的標題新聞,第二天見報。13號,報社又安排總編室、新聞中心、通聯中心等部門協調記者站,採寫、編發了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發出的慰問電和通知,以及地震災區部分市縣初步統計的受災情況。14號上午,成都雙流機場基本恢復了正常運行。報社馬上給派出的第一批記者買機票、買上網卡、准備經費。當天下午一點左右,我們就趕到了機場。

  我們報社第一批到災區採訪的記者有3個,全部都是部門負責人。除了我,還有通聯中心副主任黎宏河、國際文化部副主任盧毅然。我和盧毅然主要負責地震災區文化文物系統受災情況和抗震救災情況的報道,黎宏河主要負責部隊救援行動的報道。採訪期間,我們到過成都、都江堰、彭州、綿陽、北川、德陽、綿竹、什邡以及下屬鄉鎮等20幾個“重災區”,先後發回了30多篇文字稿件,還拍攝了不少照片。在我們之後,報社又陸續派了一些記者前往災區採訪。此外,還有很多編輯記者主動請戰,想要到一線去採訪。

  在災區採訪期間,報社領導非常關心我們的人身安全,每天都會詢問我們的身體狀況和採訪情況,讓我們感覺後方有強力支撐,心裡十分踏實。報社各個部門為我們的順利採訪和稿件的及時刊發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我所在的新聞中心每一位記者都給我發過短信,囑咐我注意安全﹔編輯部門的同志為及時刊發我們發回來的稿件,天天上夜班,經常熬到凌晨四、五點。報社上下一心,保證了整個採訪活動的順利進行。

  我還要特別感謝四川災區的文化文物部門。他們給了我們這次採訪活動很大的支持。大家都知道,地震後的那幾天,由於救援工作和保障老百姓生命安全的需要,災區不少地方都受到控制,不允許社會車輛進入,這就給想深入一線採訪的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這個時候,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文化局等單位主動為我們提供車輛,和我們一起商量制定採訪路線,盡可能地滿足了我們到一線採訪的要求。沒有他們,這次採訪報道工作肯定達不到我們所期望的廣度和深度。

  第二部分,我想講一講我在災區採訪的基本情況

  我出發時坐的飛機是下午3點的,但是由於成都雙流機場優先對運送救援人員、救援物資的飛機開放,所以我在機場等了6個多小時,晚上10點多鐘才到成都。之後幾天,我先後到成都、彭州、都江堰、德陽、綿竹、什邡等地進行了採訪。根據目前的統計,成都已經有4276人遇難(其中都江堰3069人,彭州952人),德陽有17117人遇難(其中綿竹11104人,什邡5924人)。

  1、成都雖然有4000多人遇難,但主要是在都江堰和彭州,市區裡人員傷亡並不大。但是地震對人的心理影響卻非常大,特別是頻繁發生的余震(現在統計的余震次數已經將近一萬次),使得老百姓的精神高度緊張,到現在也沒得到根本緩解。我在採訪期間遇到的最強的兩次余震,一次是在都江堰,剛走進倒塌的二王廟,頭頂上殘存的一座牌樓就開始猛烈搖晃﹔另一次是18號凌晨在成都。我正在屋裡寫稿,突然整個樓都開始晃,窗玻璃發出很大的聲音。後來得知是在江油發生的6級余震。

  我到四川時,地震剛過沒兩天,成都人基本上都在外面過夜,敢在樓裡住的人很少。有車的,把車開到郊外或者比較開闊的地方去睡。結果所有的加油站前都排起了長隊,有的加油站車排了一公裡長﹔更多的人是到廣場或者公園裡支帳篷、打地鋪﹔還有的全家抱著被子到立交橋下去睡,因為據說那裡抗強震﹔一些公共文化設施也成了人們的避難所,比如成都的金沙博物館、群眾藝術館,一到晚上裡面就睡滿了人。我在群藝館看到他們把所有的椅子都拿出來了,給人們拼床。

  物資方面,成都沒有其他重災區那麼缺,但有的東西,比如方便面、面包、餅干、礦泉水等,剛回去的那幾天,根本就買不到,後來才逐漸有供應,但始終很緊張。還有一些東西比如帳篷、口罩、抗生素,自始至終都買不到。

  2、我第一次走進真正意義上的重災區,是跟成都市文化局的救災隊伍去彭州,他們給當地的一個村叫滴水村送去了100頂帳篷、幾千個饅頭和其他一些救援物資。沿途看到的景象讓人觸目驚心,很多地方路面都裂開了,到處都是從山上滾下來的石頭,有的地方石頭還在往下滑﹔一開始看到的房屋還隻是部分損壞,後來就隻剩下廢墟,災民們都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裡。我們去的那個村在山裡,全村的房屋基本上都被夷平,幸好當時很多人都在地裡干活,所以傷亡不大。當時他們所有人都從村裡撤了出來,被安排在附近另一個村的磚廠裡避難。

  3、都江堰在這次地震中的損失很大,人員傷亡慘重,大部分建筑物都垮掉了。那裡的文物保護單位也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其中,二王廟全部垮塌,伏龍觀、上清宮、天師洞等文保單位的損失也很嚴重。

  我在都江堰看到,河兩邊的石頭護欄均大面積倒塌,地表也出現了裂紋和塌陷,折倒的大樹堵塞了部分道路,斷瓦碎石滿地都是。重達數噸的都江堰石碑也從底座上摔下,碑身、碑蓋斷成了幾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王廟沿山而建的石階,如今已被碎石、斷木覆蓋,上行的道路也已完全被封堵。在瓦礫堆中,有不少單隻的皮鞋、旅游鞋,還有水壺、挎包等物品,想必都是驚慌的游客在奔逃時遺留下來的。

  4、在綿竹,我去了當地一個有名的“年畫村”,叫棚花村,那裡原來是綿竹的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很多村民制作年畫的收入一年有1萬元以上。那裡的房子都是這幾年蓋起來的新房子,統一的白牆、灰瓦、紅檐,牆上畫上色彩鮮艷的年畫。但是在這次地震中,這個村裡的房屋全部垮掉,成了一大片廢墟。我當時去的是這個村的第四組,全組180余個村民,當時統計就已經有十幾個人遇難,還有一些人沒找到。而且當地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村附近的兩座水庫都被震裂了,一旦決堤,全村都會被淹。所以他們一方面派人24小時嚴防死守,另一方面加緊給水庫放水。

  諸葛雙忠祠是綿竹的一個文物保護單位,受到的破壞也很嚴重。這個祠堂裡原來裡面有一所職業中學,有2000名學生。綿竹市文管所三番兩次向有關部門打報告,要求把學校搬走。今年3月,這所學校終於搬走了。地震發生後,學校的教學樓全垮了。當地的文管所所長說,幸好他們都搬走了,不然傷亡就實在太慘重了。

  在德陽採訪時,我遇到了剛從綿陽回來的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徐榮旋,他給我介紹了當地文物中心庫房的情況,現在很多媒體也都報了。地震前,綿陽在國家文物局的專項資金支持下,建了一個1800平方米的中心庫房,用來集中代管全市7個縣(市)的近3000件國有珍貴文物。但是這件事在當地的爭議很大,雖然有關部門一再聲明文物的權屬不變,中心庫房隻是無償代管,但仍有不少縣(市)文管所擔心,文物繳上去就拿不回來了,所以一直很有意見。但在這次地震卻顯現了這個庫房的作用。大家都知道,綿陽所屬的北川、平武這些縣,在地震中都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如果珍貴文物還留在當地文管所,估計也都毀了。正因為這些地方的文物都存進了中心庫房,所以最為精華的一部分文物還是保留下來了。

  第三部分我說幾個感動過我的人和事。在都江堰,我採訪了靈岩山文物管理所的女所長張秀(趙部長曾經去看望過她)。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她和11名台灣游客被困在了下靈岩山的高空索道上。她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一個勁給丈夫打電話,想叫他來幫忙,但始終聯系不上。救援隊伍到來後,張秀被救了下來。她看到其他游客還沒有脫險,就加入到了救援隊伍中,卻不知道當時她的丈夫已經被埋在廢墟裡了。後來她受救援隊委托去買食物時,才知道這個消息。當時她心裡很亂,但還是先讓人把食物帶回去,才趕往出事地點,那時已經是晚上9點,離地震已經過去了將近7個小時。她的丈夫一開始還活著,還能跟人說話,後來由於失血過多,等她趕到那裡時,就已經不行了。張秀當時淚流滿面,說:“如果我能早一點到那裡,早一點想辦法,他可能就不會死。”這件事讓當地的文化工作者都非常感動。

  然後說一下四川災區的出租車司機。地震發生後,很多出租車司機都停止營業,把車開到災區,免費往外運送災民。有一次我在成都街頭打車,司機聽到我打電話,知道我是到四川來採訪的,死活不肯收我的錢,還一個勁地說:你是來幫助我們的,我哪能要你的錢。這輛車的編號是TN337,我到現在還記得。

  還有一首感動過我的詩,是在四川採訪時一個朋友發到我手機上的,叫做《孩子,快抓住媽媽的手》,現在很多人都已經知道了。當時看到這樣的句子:哪一個人的媽媽都是我們的媽媽 ,哪一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孩子,沒有我的日子,你把愛給活著的孩子吧 ……心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動。

  在四川採訪期間,感動過我的人和事還有很多。這些人、這些事,讓我真正感受到了一個民族在大災大難面前表現出來的勇敢、善良、團結、堅韌和人性的光輝。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我想,我們所有的感動決不會讓我們軟弱,隻會讓我們更加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