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圖片新聞
圖片新聞
[復制]文化部隆重舉行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表彰大會
發布時間:2009-12-16 11:26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09-12-16

 

 

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華誕之際,文化部首次舉辦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評選活動,推出了一批優秀保留劇目。20091215日,文化部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表彰大會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隆重舉行。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蔡武,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文章同志出席表彰大會,並為榮獲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的作品頒發獎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廳(局)分管藝術創作的領導同志、著名藝術家代表、獲獎院團的代表、參加國慶獻禮演出活動的藝術家代表以及2008-2009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年度資助劇目院團代表近百人參加了表彰大會。

優秀保留劇目是經過長期演出實踐磨礪、經受了時間和觀眾檢驗的優秀藝術作品。開展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評選對於正確引導文藝創作,鼓勵藝術院團建立保留劇目演出制度,促進藝術創作持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一、優秀保留劇目大獎是對新時期藝術創作成果的全面展示和檢閱。

本次評選活動,以1978年以來首演並且演出超過400場為起點,對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舞台藝術創作成果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調查和篩選。這項活動從5月份啟動以來,得到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文化主管部門和藝術院團的積極響應。第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各地申報的作品近1200部。補報音像及文字資料後申報的作品多達350多部,最終榮獲“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的18部作品就是“多中選好、優中選優”的結果。縱觀這批作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優秀保留劇目題材廣泛、藝術品種多樣,既包括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又包括現代戲,充分體現了“雙百”方針和“三並舉”劇目政策。

獲獎的18部優秀保留劇目,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和諧統一。這些優秀保留劇目膾炙人口、雅俗共賞,多部作品已成為經典之作。這18部作品中,包括戲曲9部,話劇2部,兒童劇2部,木偶劇1部,歌舞雜技類作品4部。僅以9部戲曲為例,既有改編的傳統戲,也有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其中京劇《盤絲洞》、《三打陶三春》、河北梆子《鐘馗》都經過新的改編,劇本文學和舞台表演都有新的創造。莆仙戲《春草闖堂》、越劇《五女拜壽》、閩劇《貶官記》從60年代、80年代以來一直在舞台上演出,並有許多劇種移植上演。特別令人欣喜的是,多部現代戲成為優秀的保留劇目,如川劇《金子》、眉戶《遲開的玫瑰》和革命歷史題材的呂劇《苦菜花》等,都久演不衰,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二)優秀保留劇目揭示了繼承與創新的深刻內涵,顯示出巨大的藝術魅力。

老一代劇作家陳仁鑒編劇的莆仙戲《春草闖堂》詼諧幽默,表演精湛,被京劇、黃梅戲、豫劇等劇種的600多個劇團移植演出,曾經轟動全國。川劇《金子》對川劇各種傳統表演形式、語匯進行了精到的選擇與組合,同時又多方面吸收與借鑒其他劇種優長,舞台呈現新穎,更具現代氣息,為戲曲創作的繼承創新提供了典范。舞劇《絲路花雨》,以嶄新的舞蹈語匯為舞劇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從創作觀念和舞台樣式上突破了中國民族舞劇原有的局限,成為中國舞蹈史上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典之作。改革開放後復排改編的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保留了原作精華,恢宏激蕩、氣勢磅礡,被譽為中國合唱藝術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鴻篇巨制。木偶劇《火焰山》造型生動、制作精美、獨樹一幟地採用“天橋高台”舞台形式,融提線木偶、杖頭木偶、掌上木偶多種技藝為一爐,堪稱新時期木偶戲的扛鼎之作。

(三)優秀保留劇目造就了名角、名團,促進了藝術人才隊伍建設。

優秀保留劇目催生和鍛造了藝術人才,藝術人才又為優秀保留劇目增光添彩,人才與作品相映成輝、相得益彰。此次當選的優秀保留劇目星光閃爍,多個劇種的領軍人物囊括其中。《苦菜花》中的郎咸芬、《五女拜壽》中的茅威濤、《父親》中的宋國鋒、《金子》中的沈鐵梅……不勝枚舉。優秀保留劇目的持續演出,還為青年藝術家提供了學習、成長的舞台。一代又一代“小百花”、“鐘馗”、“母親”和十幾位“英娘”,用無悔的青春、赤誠的心血,凝聚出一台台優秀劇目的赫赫威名,鑄造了一個個藝術院團的閃亮招牌。說起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人們會想到茅威濤,想起《五女拜壽》、《陸游與唐琬》、新版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在話劇界,近年來遼寧人民藝術劇院異軍突起,出現了“遼藝現象”,不能不把宋國鋒與《父親》、《凌河影人》、《矸子山的男人女人》等一系列優秀劇目相提並論。多部優秀保留劇目的長期積累,不僅使這兩個劇團全國聞名,而且使這兩位藝術家雙雙獲得了“梅花大獎”。實踐證明,優秀保留劇目不僅可以造就名角、名團,而且,通過他們的示范和引領,可以有力地促進藝術人才隊伍建設,為藝術事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優秀保留劇目的久演不衰和廣泛移植搬演,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審美需求,贏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深刻的思想內涵、強烈的現實關照、獨特高超的表演技藝、一批又一批青年演員的精彩演繹,使得優秀保留劇目常演常新,常演不衰。舞劇《絲路花雨》誕生於1979年,演出跨度整整三十年。三十年來,該劇出訪過朝鮮、意大利、俄羅斯、日本香港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海內外演出1600余場,深受歡迎。話劇一向是演出市場的難點,但是,從2004年到現在,短短五年時間裡,話劇《立秋》走遍大江南北,轟動寶島台灣,首演至今共演出500多場,投資150萬元,實現演出收入1000多萬元, 創造了話劇演出史上的奇跡。兒童劇《一二三,起步走》演出4000多場,全國近一百個院團移植,受到小觀眾的熱烈歡迎。雜技劇《時空之旅》每天都有演出,2005年首演至今,演出1600場,演出收入1.7億元,是總投資3000萬元的5.6倍。我們說,文化產品有其特殊性,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一次投資長期受益。優秀保留劇目再次證明了這一點。今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宣部、文化部組織了一百多部優秀作品進京演出,其中有很多優秀保留劇目,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二、開展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評選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改進文藝評獎的積極舉措。

文藝評獎對於促進新劇目創作、推出優秀藝術人才具有很強的激勵作用。但是,近年來,舞台藝術領域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現象,比如有的院團編演新劇目隻重視獲獎,而不重視劇目的長期演出。因此有的戲獲獎之後便“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不能在舞台上流傳﹔有些作品隻有專家欣賞,觀眾不買賬,“叫好不叫座”。開展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評選,重視觀眾和市場的評價,提高對演出場次的要求,就是要堅持正確的評獎導向。從首屆評選情況看,有上千台劇目達到了要求的場次,說明大多數藝術院團對劇目的保留是重視的,而且有很多優秀劇目能夠做到“叫好又叫座”。

與以往的文藝評獎相比,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的評選著眼於演出,著眼於傳承,著眼於在演出中接受時間和觀眾的檢驗,更加符合藝術規律,有利於建立藝術生產的長效機制,有利於優秀舞台藝術作品的積累,有利於藝術事業的繁榮與發展。這一評獎導向的重大變化,反映出政府部門對藝術規律、市場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以及與此相應的在文化管理手段上的不斷調整和完善。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評選活動,功在當今,利在後世,對今後的藝術創作和生產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當然,由於名額限制,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評選活動難免還有遺珠之憾。一些優秀作品沒能入選。在農村廠礦深受基層百姓歡迎的小戲等小型作品,申報數量較少,在評選結果中出現了空缺。

今後,優秀保留劇目大獎將作為文化部常規藝術活動定期舉行。今年沒有入選的作品,還可在繼續演出、接受觀眾檢驗、提升藝術質量後,參加明年的評選。文化部明年還將舉辦優秀保留劇目展演活動,進一步擴大這些優秀作品的社會影響。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認真研究,不斷完善評獎機制,力爭把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辦成文化部的又一個品牌項目。

在會上,蔡武部長要求全國的藝術工作者,深刻認識藝術規律,認真學習優秀保留劇目的創作經驗,盡快建立保留劇目輪換演出制度,促進舞台藝術的可持續發展。老一輩藝術家徐曉鐘、尚長榮、紅線女盛贊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評選活動功在當今,利在後世,對藝術生產將產生深遠的導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