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7月13日至14日,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資助項目安徽、江蘇、浙江三省巡查監督工作在安徽省文化廳的支持下,在合肥市順利開展並圓滿完成。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張堃、安徽省文化廳副廳長唐躍、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刁玉泉、江蘇藝術基金管理中心主任李川,巡查監督專家溫中甲(中國歌舞劇院創作室原主任)、汪守德(總政宣傳部藝術局原局長)、王慶(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原主任)、黎繼德(中國戲劇協會《劇本》月刊原主編)、江東(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代大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玉玲(光明日報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以及安徽、江蘇、浙江三省49個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資助項目的負責人、財務負責人以及安徽省2016年立項單位代表等120余人參加會議。安徽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侯進主持會議。
唐躍表示,國家藝術基金的設立,對於推精品攀高峰以及文化建設產生了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在國家藝術基金的扶持下,安徽文化建設和藝術創作受益匪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加入文化建設的隊伍,各類文化機構和個人在公平的機制下有序競爭,共同發展。通過申報和實施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增強了文化單位的項目意識、管理意識。安徽省文化廳一直十分重視國家藝術基金實施工作,視之為助推安徽文化建設和藝術創作工作的重要抓手。針對2015年度申報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安徽省文化廳今年採取了兩項新舉措,一是將國家藝術基金申報納入對各市文化工作的考評指標,二是舉行模擬答辯,收到良好效果。安徽省文化廳還按照巡查要求,嚴把項目實施質量關,全力組織做好入選項目實施工作,為項目結項驗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張堃系統介紹了國家藝術基金自2013年年底設立以來各項工作的開展情況,對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的主要職能進行了解讀,著重強調了項目監督管理的工作流程和重要意義。要求項目實施主體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出作品、出人才這個中心任務,多出精品力作,攀登文藝高峰﹔要發揚精益求精、開拓創新的工匠精神。立項不是終點,把項目實施好,讓項目立得住、傳下去,才是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意義所在。此次召開巡查監督工作會議,各項目實施主體要高度重視工作會上專家提出的意見建議,嚴格按照要求推動項目實施,確保資金使用規范高效,及時整改項目中存在的問題,確保項目在規定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迎接結項驗收。
周詳論證嚴密實施 傳承發展培育新人
《黃梅戲作曲人才培養》作為安徽省2015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唯一入選的藝術人才培養項目,經過近兩年的論證、籌劃,從黃梅戲可持續發展角度考量,進行了多次座談、研討,精心組織,確立了項目實施計劃和教學方案。
該項目通過面向全國招生,遴選出來自安徽、湖北、江西、上海等地有志於黃梅戲作曲且具有創作潛力的中青年學員,這些學員中既有高校的音樂教師,又有文化系統的工作人員﹔既有其他劇種的作曲工作者,還有基層劇團的演奏人員。培訓班設置了和聲、配器、曲式、復調、黃梅戲作曲基礎、黃梅戲美學風格、黃梅戲音樂發展等方面課程,聘請了時白林、何佔豪、朱曉谷、劉明厚等一批知名專家,突出藝術實踐和經驗傳授,從不同領域和角度給學員授課。在隨後的創作採風階段,學員走進劇場、走訪院團、走訪老藝人,深入了解黃梅戲。經過兩個多月的系統培訓,每個學員均創作了作曲作品,其中既有移植於其他劇種的選段,又有對傳統黃梅戲唱段的重新創作。在排演過程中,指導老師和學員根據排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進行調整加工。
7月13日,監督專家觀看了項目結項作品匯演,認為此次黃梅戲作曲人才培養項目的實施,適應藝術事業對高層次、特殊、緊缺人才的需要,對於黃梅戲的傳承、創新發展起到了積極助推和孵化作用。通過這個項目既發現、培養、造就了一批有潛質、有才華的青年戲曲音樂創作人才,也為黃梅戲的可持續發展儲備了新鮮而富於活力的生力軍。
內庄外諧發人深省 注重細節打造精品
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大型舞台劇和作品——淮劇《半車老師》是由鹽城市淮劇團創作實施的項目。該團以擅長創演現代戲,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健康脫俗、意味深長而又觀賞性較強的風格。《半車老師》以內庄外諧的表現手法講述了田家灣老教師田半車,受父老鄉親委托,進城追討捐贈款的故事,塑造了一個講誠信、守道義、有擔當的鄉村教師形象,凸顯了一位普通鄉村教師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該劇在創作過程中並不單純地追求笑料的數量,而是在結構、人物、環境上力求真實、朴素、自然,既體現了對傳統戲曲的繼承,也體現了對現代淮劇的創新。
《半車老師》在獲得國家藝術基金立項資助後,按計劃有條不紊地推進項目實施,修改劇本、舞美設計,制作、排練合成、首演巡演、召開專家研討會、征詢觀眾意見。一是進一步“密針線”,去掉原劇中“光頭李”這一角色,使劇情更集中﹔二是對《半車老師》的舞美設計做了顛覆性的改造,修改後寫意的舞美更貼近劇作的風格和審美意境。而且該劇在演出中還做到“三個注重”,包括注重台詞細節,把准人物基調﹔注重唱腔細節,突出人物情感﹔注重表演細節,凸顯人物形象,用“十年磨劍”的精神做好加工修改工作。
監督專家認為該劇故事完整、風格統一、人物個性鮮明,尤其是很好地展現出了淮劇唱腔的特色優長和表導演的戲曲化探索,對現代題材創作有普遍指導意義。希望鹽城市淮劇團在演出中不斷提升,讓《半車老師》成為劇團的保留劇目。
八大流派同台演繹 群星薈萃傳播經典
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於2016年3月6日在紹興大劇院首演後,即赴全國17個省市40個城市進行巡演。該項目同時匯集了當今越劇最具人氣的八大流派和越劇舞台上優秀的演員,做到了越劇經典流派較為全面的展示。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紹興市演出有限公司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注重藝術質量,設立低價票、惠民票,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劇場欣賞到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高質量的演出劇目。如參加貴州省“走基層﹒送歡樂——多彩貴州大舞台”活動,湖南省“雅韻三湘﹒舞台經典”中外優秀舞台藝術展演,武漢第四屆中華優秀戲曲文化節,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台惠民演出活動等,還通過當地劇院舉辦戲迷見面會、藝術沙龍等形式,拉近演員與觀眾的距離,讓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到中國戲曲的魅力。並且通過調查問卷、微信等網絡互動方式,多途徑、多渠道征詢觀眾意見評價。
監督專家表示該劇流派紛呈、群星薈萃,在展示中國越劇藝術、推廣中國傳統戲曲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為傳統文化尋找出了新的產業之路。希望分屬不同流派的明星演員在演出中能不斷融合,煥發出不同的色彩,碰撞出更為光彩的藝術魅力。
根據此次巡查監督反饋,安徽、江蘇、浙江三省絕大多數項目能夠嚴格按照實施計劃認真組織,有序推進項目實施,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兩天的時間裡,管理中心和監督專家集中聽取了三省49個項目主體單位的實施情況匯報。項目單位既匯報了項目情況,也結合實施中出現的具體困難提出意見和建議。專家們對項目匯報進行了逐一點評,不僅指出了項目實施中工作上的不足,而且對項目藝術質量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剖析。項目實施主體認真聆聽項目單位匯報和專家點評,認為既是一次相互交流,更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提高的機會。(來源: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