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
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
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資助項目監督報告
發布時間:2016-12-19 15:16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6-12-19

    編者按:為進一步增強國家藝術基金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提高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監督管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水平,管理中心在完成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資助項目監督實施、結項驗收的基礎上,起草了《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資助項目監督報告》,經報文化部、財政部、國家藝術基金理事會同意,現予公布。

  國家藝術基金2013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2014年開始運行,開展項目申報、評審、資助工作。經過專家初評、復評,國家藝術基金理事會審定,文化部、財政部同意,向社會公示、公告,2014年度共立項資助393個項目,資助金額4.02億元,2015年為項目實施期。現將項目實施監督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14年度立項資助項目中,“大型舞台劇和作品資助項目”81項,資助金額2.10億元﹔“小型劇(節)目和作品資助項目”99項,資助金額0.18億元﹔“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79項,資助金額1.30億元﹔“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41項,資助金額0.37億元﹔“美術書法攝影創作人才資助項目”93項,資助金額0.07億元。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簡稱“管理中心”)與項目主體逐一簽訂《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資助協議書》。

  按照《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資助協議書》的規定,2014年度立項資助的項目應在2015年12月31日前完成實施,不能按期完成的,可向管理中心提交延期申請,並說明理由。2016年,管理中心組織專家對2014年度資助項目進行結項驗收,379項通過結項驗收,1項未通過中期監督,8項未通過結項驗收,4項延期,1項撤項。

  按資助類別,“大型舞台劇和作品”項目包括11個藝術門類,通過國家藝術基金的項目資助,創作生產了地方戲21部、京劇昆曲5部、舞劇17部、歌劇11部、話劇10部、兒童劇5部、音樂劇5部、交響樂2部、民族管弦樂2部、雜技劇2部、小劇場戲劇1部。在劇目創作完成後,為檢驗創作成果,收集修改意見,按照《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資助協議書》的規定,上述劇目演出共計2919場,觀眾總人數約268.6萬人次。

  “小型劇(節)目和作品”項目,涉及7個藝術門類,包括戲劇34部(小戲曲20部、獨幕劇10部、小舞劇3部、小歌劇1部)、音樂25部(室內樂8部、歌曲6部、合唱6部、民樂小合奏3部、獨奏曲2部)、舞蹈24部(單人舞1部、雙人舞2部、三人舞1部、群舞20部)、曲藝8部、雜技4部、木偶劇2部、皮影戲2部。

  “傳播交流推廣”項目,包括舞台藝術、美術、書法、攝影作品的巡展、巡演,和利用新興科技手段開展的傳播交流推廣活動。國(境)內實施項目60項,覆蓋 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觀眾總人數約163萬人次。其中,演出類36項,演出1038場,觀眾人數約93萬人次﹔展覽類24項,展覽87站,展期609天,觀眾人數約70萬人次。在國(境)外開展的項目19項,涉及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16個國家和地區,觀眾總人數約16萬人次。其中,演出類14項,演出50場,觀眾人數約7萬人次﹔展覽類5項,展覽12站,展期84天,觀眾人數約9萬人次。

  “藝術人才培養”項目,參與教學、示范、指導的教師617名,培養了舞台藝術、美術書法攝影、工藝美術、藝術管理等方面的人才1190名。

  “青年美術、書法、攝影”項目資助了93名45歲以下的青年藝術工作者,創作完成了218件(套)作品。

  萬事開頭難。2015年是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實施的第一年。一年來,通過引入基金制管理、項目化運作和實施過程中的監督,受資助的藝術機構、單位和藝術家的主體責任、精品意識和創作生產活力有所增強,項目主體開展藝術活動的組織方式開始轉型和優化。

  二、建立制度

  “按制度管理、按程序運行”是國家藝術基金管理工作的原則,本著申報評審、監督實施和成果運用並重的工作思路,對資助項目的實施進行監督管理是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在監督工作開展前,管理中心起草了《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監督管理若干規定(試行)》《201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監督管理工作方案》《國家藝術基金監督工作紀律》《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資助項目結項驗收辦法》《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資助項目結項驗收財務流程》,經國家藝術基金理事會審議通過,《201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監督管理工作方案》由文化部辦公廳轉發各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實行,作為開展項目監督工作的依據。

  為落實項目實施中的主體責任、管理責任,掌握監督要點和流程,管理中心分期分批組織了5次培訓,每次2—3天,就項目實施要求、經費使用及監督事項等問題進行重點解讀、培訓和答疑,各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分管基金工作的領導、責任處室和委托單位,項目負責人、聯系人、財務人員共2100多人參加了培訓。

  三、監督重點

  監督培訓和監督工作貫穿了抓好政治導向、藝術質量、財務規范這條紅線。管理中心、監督專家和實施主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和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確保資助項目政治導向正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自覺維護國家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對個別項目,管理中心提前與項目主體進行溝通,全面了解演出和展覽的具體內容,如發現正能量不足、內容有偏差等問題,根據專家意見,及時叫停,約談整改,督促其改好再演、再展、再開班。

  為克服項目主體“重立項、輕實施”的流弊,管理中心督促項目主體抓好“進程管理”“痕跡管理”和“績效管理”,避免減質縮量、降格以求。針對個別項目主體目標設定隨意、工作組織隨意、財務操作隨意、宣傳報道隨意等問題,及時提示約談、暫停撥款,督促其整改。

  堅持“目標—效果”原則,監督項目主體按照項目制管理的要求,專款專用、單獨核算,項目結項時提交第三方審計報告,提高財務管理的規范性。對經費預算不合理、經費調整幅度較大的項目,根據有關規定和專家意見,進行指導監督,督促其及時整改。

  四、監督情況

  針對不同資助項目,管理中心採取不同的監督方式,抓住可能影響項目實施質量的重要節點,依靠專家進行監督,中期監督和結項驗收共使用專家993人次。

  (一)現場監督

  現場監督為事中監督。對“大型舞台劇和作品”“傳播交流推廣”和“藝術人才培養”項目,管理中心直接或委托地方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在項目實施的首演、首展和開班時,進行了現場監督。按回避原則,2015年從藝術基金專家庫中遴選監督專家622人次,對三大類182項中的153個項目進行了現場監督,佔2014年度資助項目總量的39%,佔年度資助總金額的82%。參加監督的專家現場考察了資助項目的首演、首展和開班,就項目實施的進度、質量和經費使用是否規范做出評估,當場提出改進意見,事後寫出書面意見。管理中心匯總專家書面意見,向項目主體一一反饋。其中,對5個問題較多的項目,暫停中期撥款、約談項目負責人、限期整改。

表 1

  (二)事後監督

  事後監督為結果監督。“小型劇(節)目和作品”項目和“青年美術、書法、攝影創作人才”項目,資助金額較少,易從資助成果判斷實施質量。管理中心組織專家通過結項驗收進行事後監督。對92個“青年美術、書法、攝影創作人才”項目,採取分類集中展示作品、專家盲評和審讀項目實施報告的方式進行﹔對99個“小型劇(節)目和作品”項目,組織專家分類、分組,審聽、審看了作品的音視頻文件和項目實施報告,綜合評估後給出結項驗收意見。

  (三)遠程監督

  管理中心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了監督管理信息化平台,運用信息化平台,了解項目主體上傳的項目實施進度、演出展覽音像圖片資料、大額票據、相關合同、經費使用等信息,及時進行監督指導。

  (四)社會監督

  藝術活動具有較強的社會性、人民性,資助項目的成效通過作品的社會影響來體現。管理中心要求項目主體在實施過程中規范使用國家藝術基金標識,匯總媒體報道、觀眾意見表與觀眾留言、場次、票房、上座率、點擊率等數據,收集意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五)日常監督

  本著“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管理中心通過藝術基金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按項目類型分類編組的QQ群、微信群,以及專門設立的監督電話,向項目主體定向發布監督管理信息、實施注意事項,解答相關問題、交流實施經驗,為項目主體提供咨詢服務。2015年,共受理電話咨詢17000余次,接收、回復項目主體來函1400余件。

  五、結項驗收情況

  結項驗收是監督管理的最後環節,依靠項目管理專家、藝術專家、財務專家進行,多為參與過項目中期監督的專家,體現監督管理的連續性。結項驗收採取集中評審、分類編組、分批驗收的方式進行。

  根據項目類別的不同,項目主體均提交了項目實施報告、財務審計報告、作品音視頻文件、媒體評價材料、專家研討會紀要、觀眾意見表、項目實施的現場照片、合同復印件、財務報表等材料,美術類項目提交了作品原件。管理中心組織專家對照《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資助協議書》的內容,由專家審閱上述材料和中期監督意見,民主評議、綜合評估,獨立填寫每個項目的《結項驗收評價表》和《結項驗收專家評分表》,管理中心匯總專家意見,最終確定項目是否合格。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管理中心對藝術規律相近的藝術門類進行合並編組,組織專家371人次,分三批對388個項目進行結項驗收。

  “大型舞台劇和作品”資助項目81項,78項通過驗收,3項未通過驗收,通過率96.30%,實際撥付20,722.35萬元,撥款率98.68%﹔“小型劇(節)目和作品”資助項目99項,97項通過驗收,2項未通過驗收,通過率97.98%,實際撥款1,819.00萬元,撥款率99.31%﹔“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79項,73項通過驗收,2項未通過驗收,4項申請延期,通過率92.41%,實際撥款12,406.00萬元,撥款率96.00%﹔“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41項,39項通過驗收,2項未通過驗收,通過率95.12%,實際撥款3,613.22萬元,撥款率96.77%﹔“青年美術書法攝影創作人才”資助項目93項,92項通過驗收,1項撤項,通過率98.92%,實際撥款723.80萬元,撥款率99.31%。

  8個未通過結項驗收的項目,不再撥付尾款﹔1個未通過中期監督的項目,不再撥付中期款和尾款﹔4個延期實施的項目,待項目通過結項驗收後再撥付尾款﹔1個申請撤項的項目,不再撥付尾款並收回首款。截止監督報告發布之日,實際撥付資助金額39,284.37萬元。

表 2

  2014年度資助項目結項和撥款情況

  從結項驗收結果看,絕大部分項目主體能夠珍惜獲得國家藝術基金立項資助的機會,堅持正確導向、堅持質量為本、堅持規范管理,在實施過程中表現出較強的責任感和榮譽感,較好地完成了《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資助協議書》約定的實施計劃。

  六、項目成果情況

  201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成果已經初步顯現,對繁榮藝術創作,打造精品力作,推動藝術傳播交流,培養藝術人才,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

  1.大型舞台劇和作品

  2014年度大型舞台劇和作品資助項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中國夢為時代主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努力追求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藝術創作。

  從作品的主題看,話劇《兵者﹒國之大事》、歌劇《導彈司令》、雜技劇《破曉》等緊扣時代脈搏,表現了中國夢、強軍夢。民族舞劇《戈壁青春》、吉劇《站醒台》、兒童劇《大山裡的紅燈籠》、音樂劇《站台》等傳遞正能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歌劇《大漢蘇武》《岳飛》《高山流水》、民族舞劇《趙氏孤兒》、薌劇《保嬰記》、滇劇《水莽草》、交響合唱《木蘭詩篇》等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舞劇《沙灣往事》、芭蕾舞劇《八女投江》、歌劇《太行奶娘》、話劇《紅旗譜》、龍江劇《鬆江魂》等圍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進行創作,彰顯了民族氣慨、愛國情懷、英雄氣節。民族舞劇《馬可﹒波羅傳奇》、民族管弦樂《絲路長安》等展現了“一帶一路”的風貌。歌劇《冰山上的來客》、話劇《國家的孩子》等彰顯了國家意識、民族團結、犧牲精神。

  從作品的題材看,既有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和革命歷史人物的藝術呈現,如歌劇《彝紅》,也有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現實題材,如滑稽戲《探親公寓》、湘劇《月亮粑粑》、京劇《美麗人生》、話劇《老大》《老湯》《代理村官》、花鼓戲《我叫馬翠花》、豫劇《大漠胡楊》。既有以西方藝術形式講述中國故事的芭蕾舞劇《西施》《長恨歌》《追尋香格裡拉》,又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話劇《徽商傳奇》、豫劇《蘇武牧羊》,還有追求探索性、實驗性、創新性的冰上雜技劇《驚美圖》、小劇場話劇《早安,媽媽》。

  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資助項目,在一系列匯演及評獎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在中宣部組織的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評選活動中,薌劇《保嬰記》、滇劇《水莽草》、吉劇《站醒台》、話劇《兵者﹒國之大事》《國家的孩子》《徽商傳奇》、歌劇《大漢蘇武》《回家》獲“優秀作品獎”。在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28部參演劇目中,16部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佔比57%,2014年度資助項目歌劇《冰山上的來客》獲得“劇目金獎”﹔民族舞劇《馬可﹒波羅傳奇》《戈壁青春》、芭蕾舞劇《追尋香格裡拉》、歌劇《彝紅》獲得“劇目銀獎”。在十一屆中國藝術節上,全國入圍第十五屆“文華獎”終評的57部劇目中,45部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佔比79%,有15部作品是201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佔比26%。10部獲得“文華大獎”的劇目,8部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佔比80%,其中,豫劇《焦裕祿》、舞劇《沙灣往事》、歌劇《大漢蘇武》、話劇《兵者﹒國之大事》、芭蕾舞劇《八女投江》為201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佔比50%。10部參評“文華表演獎”的劇目中,6部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佔比60%,其中,201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豫劇《焦裕祿》、話劇《天下第一橋》、湘劇《月亮粑粑》的主演獲得了“文華表演獎”,佔比30%。

  2.小型劇(節)目和作品

  2014年度小型劇(節)目和作品資助項目,是對已完成作品的修改提高、音像出版、傳播交流推廣進行資助,旨在大小並舉、促進舞台藝術的全面繁榮。

  雜技《黑白狂想—五人技巧》參加第39屆蒙特卡洛國際馬戲藝術節,獲得最高獎“金小丑”獎。曲劇小戲《老鼠嫁女》在美國國際戲劇節上摘得三項獎項。兩夾弦小戲《愛心家園》、獨幕劇《以夢為馬》、獨奏曲《絲路飛天》、歌曲《天耀中華》、三人舞《穿越—三個女人舞蹈》、群舞《黑走馬》、蘇州彈詞《繡神》等劇(節)目和作品在國內外舉辦的重大藝術活動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廣受歡迎和喜愛。

  國家藝術基金對舞台藝術創作項目的資助,激發了廣大文藝工作者、藝術單位和機構,特別是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藝術單位和機構的創作活力。民族舞劇《太陽的女兒》是西藏自治區歌舞團創作的第一部舞劇,民族歌劇《彝紅》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創作的第一部歌劇,成為了本地區、本民族歷史上的“第一個”。安徽省鳳陽花鼓藝術團鳳陽花鼓小戲《沈浩探母》、山東省定陶縣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兩夾弦小戲《愛心家園》、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團歌曲《我的家在香巴拉》、西藏軍區文工團群舞《我們都是親兄弟》等小型劇(節)目和作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

  2014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分為國(境)內和國(境)外兩類。

  1.國(境)內的傳播交流推廣

  演出類項目中,《中國夢﹒黃土情——晉冀蒙陝甘寧六省區地方戲曲及民樂民歌 “三展”聯動》,圍繞文緣、地緣、人緣相近相通的六省區策劃開展項目,貼近群眾審美需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話劇《解放,解放!》從雪域高原出發,走進上海、湖北、四川、江蘇、福建、廣東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促進了西藏與內地的藝術交流。雜技劇《你好,阿凡提》立項後,在新疆和內地巡演28場,使該劇累計演出突破500場。《中演院線國家藝術精品推廣》項目,依托院線資源,讓人民群眾共享優秀藝術成果。

  展覽類項目中,《影像“中國夢”攝影藝術展》《作為啟蒙的設計—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包豪斯藏品展》《古拙與雄渾—鄭州美術館館藏漢代畫像磚拓片藝術展》《古塞奇珍—甘肅古代簡牘暨漢簡書法展》《首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項目,整合優質藝術資源,實現了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的傳播交流。《黃金腹地行—2015環塔克拉瑪干寫生暨展覽》《中國夢﹒太行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太行山美術作品展》項目,豐富展覽內容,組織採風創作,開展作品巡展。《楊柳青木版年畫系列展覽》《桑皮紙上的中國畫—美術作品巡回展》項目,傳承傳統藝術,弘揚民族文化。《大美長白—長白山題材美術作品巡回展》《心智與圖式—意象江南系列繪畫作品巡回聯展》項目,通過挖掘、整合地域美術文化資源,組織宣傳、展覽、藝術實踐、學術研討等活動,為地域美術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平台。

  還有通過影視、出版、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傳播交流推廣優秀傳統藝術內容的項目。如連續兩年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拍攝的大型紀錄片《百年巨匠》,在中央電視台長期播出,影響廣泛。連續兩年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拍攝的《中國京劇像音像集萃》工程,通過遴選當代京劇名家名劇,傳承國粹精髓,已成為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長江新媒體劇場》,搭建互聯網交流及播出平台,廣泛融合舞台藝術資源,打造傳播交流新模式。

  2.國(境)外的傳播交流推廣

  演出類項目中,《中國故事﹒大地之歌葉小綱交響音樂會》配合外交大局,被納為第六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成果(文化領域)重點項目。民族舞劇《孔子》赴希臘、馬其頓、塞爾維亞進行巡演,三個國家的電視台現場錄制、播出,盛況空前。並作為在保加利亞召開的“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合作論壇”開幕演出。中央芭蕾舞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話劇《茶館》分別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德國漢堡德意志劇院等主流劇場,面對主流觀眾演出,反響熱烈,體現了中國藝術的實力和水平。《中國福建木偶戲在亞太地區的傳播交流推廣》《昆劇<南柯夢>傳播交流推廣》,圍繞海上絲綢之路部分沿線國家進行展演、展示和培訓。

  展覽類項目中,《中國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國際巡展》項目,在美國、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巡展,是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第一次走進這些國家進行展出,展示了中國美術創作的新成果。《中華意蘊—中國油畫藝術國際巡展》,名家名作薈萃於巴黎“布隆尼亞爾宮”,彰顯了中國化油畫創作的實力和水平。塔爾寺“藏藝三絕”——酥油花、堆繡和壁畫,在塔爾寺建寺600多年後,首次走出國門,在法國和德國由寺院僧人現場制作酥油花,展示堆繡和壁畫,向西方社會介紹藏族的宗教藝術。

  2014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絕大部分巡演、巡展項目,不是在項目主體的自有劇場或項目主體所在地城市進行,而是跨市、跨省、面向全國,打破行政區劃,使優質藝術資源在更大范圍交流共享,開展專家研討和社會藝術教育,推動了全國統一的藝術傳播體系的形成。二是項目主體結合作品內容及藝術特色,細分受眾群體,用好“文緣、地緣、人緣”,為戲找人、為展找人,貼近群眾審美習慣。三是巡展項目,除整合已有的優秀作品,還圍繞主題重新組織創作,豐富展覽內容。四是由於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走出去”項目的演員陣容更強、展覽規模更大,實現了一流作品在海外一流場所、面對國外主流觀眾,進行傳播交流推廣的初衷。

  (三)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

  2014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包含舞台藝術(戲曲表演、戲劇台詞、戲劇編劇等),美術、書法,工藝美術、藝術理論評論、藝術經營管理等領域的人才培養。其中,舞台藝術人才培養26項,佔比64%﹔美術、書法人才培養3項,佔比7%﹔工藝美術人才培養7項,佔比17%﹔藝術理論評論人才培養3項,佔比7%﹔藝術經營管理人才培養2項,佔比5%。

表 3

  舞台藝術人才培養中,如《京劇尚派藝術人才培養》《京劇梅派藝術人才培養》《越劇尹派青年人才培養》等項目聘請藝術實踐經驗豐富、在本流派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和理論家作為授課教師,口傳心授、講解示范,為流派的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歌劇<白毛女>青年表演人才培養》《京劇<楊門女將>青年表演人才培養》《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青年演員人才培養》《評劇<花為媒>青年表演人才培養》《民族舞劇<絲路花雨>青年表演人才培養》《話劇<商鞅>青年表演人才培養》等項目以戲帶人、以人傳劇,通過言傳身教,使經典保留劇目薪火相傳。

  《戲劇台詞人才培養》面向全國青年話劇表演藝術工作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夯實了話劇表演基本功。《青年指揮人才培養》在一對一授課的同時,組織學員進行了高質量的演出活動,在實踐中提升藝術表現力。《木偶制作人才培養》是自漢代百戲誕生2000多年以來,第一次在國家層面資助比較邊緣的木偶制作人才。《滑稽表演人才培養》依托吳橋國際雜技節,從美國太陽馬戲團聘請教師授課,培育國內本土的滑稽表演人才。《全國少數民族戲劇創作班》專門培養少數民族戲劇編劇人才,推動了少數民族戲劇創作。

  美術、書法、工藝美術人才培養中,《西南少數民族水彩畫創作人才培養》項目,理論學習與創作實踐相結合,舉辦了展示學員創作成果的《西南地區水彩畫家作品邀請展》,使培訓成果得到更深層次、更大范圍的共享,並以此為契機,拉動了地方政府投資,籌建了曲靖市美術館。《刺繡藝術創新青年人才培養》項目,學員帶著具體項目、具體作品或具體創作任務參加培訓,教學相長,出人才、出作品。《篆刻藝術青年人才培養》項目,通過“名師帶高徒”的培養方式,為篆刻藝術輸送後備力量,承擔起篆刻藝術繁榮發展的責任。

  藝術理論評論、經營管理人才培養中,《音樂評論人才培養》項目,聚焦藝術實踐,開展批評活動。《藝術品營銷人才培養》項目,圍繞實訓,注重實踐,培養掌握藝術經營管理規律、熟知國內外藝術市場規則的藝術經營管理人才。《藝術專業與管理人才國際交流》項目,從國內遴選一批優秀青年藝術人才赴境外知名藝術團體和經營機構學習實踐,提升了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

  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遵循了特殊、急需、緊缺原則,體現出針對性強、靈活多樣、注重實踐與體驗的特點,改善了藝術生態。

  (四)青年美術書法攝影創作人才資助項目

  “青年美術書法攝影創作人才”資助項目中,獲得資助的均為45歲以下的青年藝術工作者,這當中既有高等院校的青年教師和學生,也有書畫院、美術館、博物館的青年美術創作工作者,還有社會上獨立打拼的青年藝術才俊,創作各類作品共計218件(套),包括中國畫作品65件,佔比30%﹔書法作品11件,佔比5%﹔漆畫作品2件,佔比1%﹔工藝美術作品36件,佔比17%﹔油畫作品54件,佔比24%﹔水彩(粉)作品28件,佔比13%﹔版畫作品11件,佔比5%﹔攝影作品11套,佔比5%。

表4

  這些作品中,中國畫《再不封閉的山村》《特戰神兵》、油畫《中國夢—造船》、篆刻《中國夢—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夢》(組印)項目,以“百姓夢”“強軍夢”“強國夢”“民族夢”等“中國夢”為主題,謳歌追夢、筑夢、圓夢的時代精神。中國畫《明代麗江木氏土司像復制及白沙壁畫經典復制》《心印寂靜—花鳥畫組圖創作》、漆畫《中國漆—本生故事》、書法《李白詩歌十幅》《楹聯書法創作》項目,體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中國畫《廣西少數民族村寨山水畫創作》、油畫《傣家》《布裡亞特的冬日—思》項目,描繪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攝影作品《血色—史迪威公路》項目,創作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用影像記錄了一條充滿傳奇色彩、波瀾壯闊的路,表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中國畫《絲路使者—細君公主》、攝影《邊地行走—探索失落的南方絲綢古道》項目,聚焦“一帶一路”,展現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中國畫《大運河﹒我的家》《寄夢丹霞》、油畫《四季太行》、工藝美術《長白山纖維編織藝術創作》項目,突出地域文化特點,謳歌美麗中國。

  這些受到資助的青年文藝工作者創作狀態發生積極變化,不同於以往的經常化、一般化、隨意化的日常創作,而是呈現出主題性強、題材重要、創作環節豐富、持續時間較長、精力投入較大的特點。為此,他們圍繞主題、題材,制定詳盡的實施計劃,深入生活、深入基層,收集資料、採風寫生,拜訪名師、反復研討,激發出為更大的創作目標沖一沖的想法和熱情。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2015年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實施的首個年度,也是監督工作的第一年。總體來看,2014年度資助項目實施較好,初步奠定了基金制管理、項目化運作的基礎,推出了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培養了一批優秀青年人才,推動了一批優質項目的傳播交流推廣。

  通過項目監督和結項驗收工作,管理中心也發現一些項目主體重視不夠、認識不足、管理不嚴,暴露出一些問題。如舞台藝術創作項目“以演代改”、實施重心偏移,傳播交流推廣項目“減質縮量”、未完整體現實施方案,藝術人才培養項目面向社會整合資源和“名師高徒”的特點不突出、相互探討和藝術實踐偏少。出現這些問題,究其原因,和藝術機構、單位普遍存在重業務輕管理、管理人員多為從事過創作的同志、職業管理人缺乏、現代管理理念和財務管理基礎相對較弱有關,在開始實行基金制管理、項目化運作後,學習適應能力有待提高。同時,藝術門類的多樣性,藝術規律的復雜性,藝術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地域、不同體制、不同身份、不同所有制形式的項目主體,在藝術生產能力、生產周期、生產條件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些因素也會或多或少地投射在項目的實施進度、管理水平、完成能力、操作的規范性和項目的整體質量上。

  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將認真總結經驗,在尊重藝術規律、尊重藝術發展實際、堅持基金制管理和項目化運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監督制度、改進監督方式、強化監督管理,形成更加規范、科學、專業的監督工作體系,推動國家藝術基金健康發展,推動藝術機構、藝術單位管理體制、機制和能力的現代化,推動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來源: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