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11月2日上午,由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中國群眾文化學會、江蘇省張家港市人民政府等共同主辦,長江流域12個省區市群眾文化學會協辦的第五屆(張家港)長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節,以踩街展演的形式在張家港市體育館世紀廣場展開,以此拉開了2013中國(張家港)長江文化藝術節的序幕。
參與作品與群眾人數創下新高
近年來,張家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率先扛起了振興長江流域文化的旗幟,有效整合民族民間文藝資源,成功牽頭舉辦了9屆長江文化藝術節和4屆長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節,並以此為平台組織承辦了包括長江流域戲劇藝術節、全國小戲小品大賽在內的多項區域性文藝活動,成功構筑了一個沿江城市聯動對話的平台和流域文化碰撞交流的空間。
今年是長江文化藝術節舉辦的第十個年頭。十年來,長江文化藝術節推陳出新,孕育了一大批文學、戲曲、音樂、繪畫、攝影等精品力作,不僅榮獲了文化部創新獎,而且被江蘇省委、省政府確定為江蘇重點文化品牌。在長江文化品牌的召喚下,張家港立足於實現長江流域文化資源的高度融合,形成了“共護、共享、共建”長江文化的有效機制和宏大格局,秉承“堅守品牌戰略、注重區域合作、堅持惠及全民、重視學術研討”的理念,先後舉辦了“寫長江”“畫長江”“唱長江”“攝長江”“看長江”“贊長江”“說長江”“詠長江”等“長江頌”系列主題活動,以跨區域的文化研討會、展覽、展播、展演以及旅游、文化推介會等豐富活動內涵,並集中展示了長江流域一大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和人文風情,巧妙地打響了張家港“長江文化之城”的城市文化品牌。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長江文化藝術節在強調回歸藝術本體,充分展現長江流域民族文化的清新自然、淳朴簡約之風的同時,更加突出“節儉辦節”理念——沒有明星大腕、不搞奢華排場,開幕式也僅用了十分鐘。
雖然本屆藝術節以“節儉”為辦節原則,但參與的作品與群眾人數卻創下新高。“僅踩街展演就吸引了700多名張家港市民參與,他們大多數人都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張家港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廣新局局長陳世海認為,借助長江文化藝術節這樣一個交流平台,極大地激活了本土文化的生產力,並且帶動了全市一大批城鄉特色文化團隊的發展。據了解,2012年張家港新增群眾文藝團隊285支,群文隊伍總數達到430多支。
展示長江沿岸民族民間文化
作為長江文化藝術節的一項重頭活動,每兩年舉辦一次的長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節今年呈現出主題鮮明、藝術精湛、特色濃郁、群眾共享的特點。來自長江流域12個省區市的27支隊伍通過踩街展演的形式將雪域文化、巴渝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等呈現於張家港市民面前,不僅擴大了長江流域文化的影響力,也實現了長江流域本土文化的薪火相傳,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社會影響。
靈動俏麗的湖北土家族擺手舞、熱火朝天的重慶銅梁龍舞、魅力彌久的藏族昌果卓舞、細膩柔美的南通荷花舞……對於張家港市民而言,這些色彩艷麗的服飾、充滿少數民族特色的舞蹈都讓他們感到驚喜。退休教師王女士感嘆地說,盡管平時也會參與本地文化館組織的一些舞蹈培訓和演出,但仍想看看其他地方業余文藝團隊的表演,希望能學到些經驗、找到差距。毫無疑問,27支踩街隊伍同場競技,不僅為各文藝團隊搭建了交流平台,也讓人們對長江沿岸的民族民間文化多了一份驚嘆和了解。
在此次的踩街展演當中,不乏一些國家級非遺項目展示和獲得過國家級獎項的節目,比如上海奉賢的《奉賢滾燈》、江蘇的《東壩大馬燈》等,而張家港也把唱春、香山武術、斫竹歌舞等本地特色項目搬上了展演舞台。
“參加藝術節的都是各地最具代表性的節目,長江文化繁榮於民間,其文化成果也應該走進群眾生活。”張家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芳說,為了豐富長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節活動內涵,滿足基層群眾文藝欣賞需求,藝術節期間還將舉行長江流域民族民間文藝進社區巡演,來自12個省區市的民間文藝精品與本地的特色節目將送到市民的家門口。
在藝術節期間舉行的長江流域群眾文化學會座談會上,中國群眾文化學會會長郭沫勤表示,長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節的規模和影響日益擴大、內容更加豐富、輻射更加廣泛,已經成為推動長江流域民族民間文藝創新發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亮麗品牌。
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
對於走過十年的長江文化藝術節,張家港有著長遠的思考:如何將藝術節辦得更好,更適應發展需求?
楊芳表示:“專注於文化的社會組織對於文化的發展更加敏感和專業,打破政府辦節模式,將更有利於長江文化藝術節的水平提升,適應文化自我發展的要求。”
今年張家港在藝術節期間成立了長江文化基金會,原始基金數額為300萬元,未來這一基金將由企業贊助,用於組織開展長江流域文化研究、舉辦研討活動及扶持長江流域文化研究重點課題等。據悉,這是全國唯一一家以“保護、發展和弘揚長江文化”為宗旨的基金會,也是江蘇省縣市級首家公益性的文化基金會。它的成立,預示著舉辦了十年的中國(張家港)長江文化藝術節將告別政府辦節的模式,轉向發揮社會組織在文化藝術發展中的作用,構建長江流域文化交匯互融、繁榮發展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