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
第七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上演
發布時間:2014-06-23 10:50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4-06-23

    在我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第七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在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與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合作下,6月12日至15日在恭王府大戲樓上演。

    本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在四天的演出時間裡安排兩個古琴專場和兩個昆劇專場。古琴專場特邀請了在琴界頗具影響力的姚公白、龔一、李祥霆等國家級“非遺”傳人和古琴名家,演繹了《流水》、《廣陵散》等古風名曲。而昆曲專場則邀請了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和重慶市川劇院,共同帶來在巴蜀地區至少已經傳承了四百年,平日觀眾卻難得一見的昆曲藝術地域流派——“川昆”,這也是“川昆”四百年來的首次出川進京。接連上演的《墜馬》、《教歌鬧街》、《醉隸》、《巧配》、《游園》、《醉打》、《花子拾金》等精彩的川昆折子戲,都充分展示出小生、小旦、小丑這川劇“三小”的藝術魅力,帶給觀眾新鮮而又驚艷的藝術享受。此次活動得到了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北京電視台《晚間新聞報道》、中國文化報、中國文物報、中國旅游報、北京晨報、人民網、中國網、新浪、搜狐等十余家媒體的關注及報道。

    自2008年上演江蘇省昆劇院的《浮生六記》以來,恭王府的“非遺演出季”已經連續舉辦了七年。七年中,梅蘭芳劇團、北昆、蘇昆、浙昆、湘昆、永嘉等眾多地方專業院團在這裡輪番登台, 京劇系列、古琴系列、昆曲系列等傳統藝術演出在這裡接連上演。同時,由於對非遺保護與弘揚的觀點高度認同,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從2011年開始合作,將最純正的昆劇、古琴藝術推上恭王府百年大戲樓,成為近年來恭王府“非遺演出季”的主角。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希望借助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在專業領域的學術權威和影響力,使“演出季”活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始終保護保持嚴謹的作風,力求這些古老的藝術能夠原汁原味,恪守傳統。

    在恭王府眾多項文化保護工作當中,“非遺演出季”是開展較早,且成果突出,並且已經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活動。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始終堅持以緊扣“文化遺產與文化繁榮”為主題,以還傳統藝術以本來面目,讓恭王府成為傳統文化藝術的展示平台和傳習中心為目的,通過借助每年的展演活動,讓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恭王府這座古老的建筑中展示它們的韻味和魅力,讓古老而優秀傳統藝術在它原來生長的環境中重現生機和光芒。在恭王府物質文化遺存和遺跡得到全面修繕保護的今天,舉辦類似“非遺演出季”這樣的增加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質的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恭王府是一個歷經風雨,保存至今且彌足珍貴的文化空間,許多重大的文化事件都可以在這裡覓到蹤影。恭王府也因此成為北京近現代文化史的一個縮影,一個文化地標。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近些年秉承“和恭仁文”的核心發展理念,不論是在文物保護、旅游開放、博物館業務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展示,還是文化產業發展等方面都開始進行整體性、多層次的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梳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上,始終重視和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宣傳與推廣,倡導“讓民眾享受高級文化”的觀念,強調對傳統藝術不走樣的保護與傳承,不簡單的追求市場化,而是還原原生態,保護這些傳統藝術不受商業化影響,營造能讓傳統文化現實運行的文化環境,將其最本質的舞台藝術形態展現給觀眾,這不僅是為了傳統藝術經典的傳承,也是一個公共文化機構的文化擔當。(來源:恭王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