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
打造活態文化空間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訪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孫旭光
發布時間:2014-07-29 09:42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4-07-29

2014甲午馬年福文化節暨祈福大典活動

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

海棠雅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和血脈,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作為北京城的文化地標之一,恭王府在傳播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多年來一直保持著積極的態度:通過梳理恭王府的歷史文化脈絡,重啟了“海棠雅集”活動﹔立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舉辦了“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遺演出季”﹔“福文化”是中華大文化的根本和歸宿,為此啟動了“祈福文化節”系列活動……可以說,從年初到年尾,不管是“端午詩會”“中秋寄唱”等傳統雅士活動,還是“二月二龍抬頭”“恭王府裡過小年”等接地氣的民俗活動,公眾置身恭王府,總能感受到百年王府的滄桑,體會到藝術活動與文化空間的完美融合,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洗禮與熏陶。為此,記者專訪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孫旭光,探討恭王府如何成功打造活態文化空間、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多年來,恭王府在傳播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一直保持著積極的態度,開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動和公共教育活動。如今,這座中國保存最為完整且唯一向社會開放的清代王府建筑群,已逐漸成為展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平台,成為向公眾提供優質文化服務的活態文化空間。

    7月中旬,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孫旭光接受記者專訪,講述了恭王府如何挖掘自身資源、確立發展新理念、將文化活動融入歷史空間、將“游園”打造成“文化之約”的發展軌跡。

    職能定位:公共文化空間要為全民提供精神文化服務

    記者:一年前,在恭王府主辦的“中歐王府與古堡遺址博物館發展之道”論壇中,您首次提出了“構建博物館公共文化空間”的理念,事實上從近幾年恭王府的發展和變化來看,很多工作都是沿著這一思路進行的。結合恭王府的工作具體談一下這個理念。

    孫旭光:作為知名旅游景區、博物館、美術館等,恭王府承擔著旅游開放和博物館的職責。所謂“公共空間”,就是將原有的文化遺存向社會開放,向公眾展示其自身的歷史、文化,並提供優質服務,成為社會和科學發展的見證。文化遺產是人類共有的財富,公共的文化空間終究要為全體民眾提供精神文化的服務。這就要求我們將文化遺產保護好、利用好。

    作為目前唯一有條件對社會開放的清代王府建筑群,恭王府不僅具有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也見證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興衰榮辱,可以說是公眾了解清代王府文化的孤本。因此,深入挖掘其潛在的歷史資源,不斷豐富、充實它的文化內涵,使這一歷史文化遺存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顯得尤為重要。基於這種想法,我們確立了歷史、文化、旅游、民俗“四張名片”,以及文物保護、旅游開放、特色博物館建設、傳統文化展示、文化產業發展的“五大職能”。2012年,通過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一級博物館,恭王府重點提高自身服務接待、研究展示、產業經營和運營保障的能力,使其真正成為公眾了解歷史、認識傳統、體驗文化的公共空間。

    空間打造:讓靜默的建筑靈動起來

    記者:活態文化空間的成功打造體現一種文化氣質和文化精神。有游客說,一年逛幾次恭王府,總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氣息。在豐富文化內涵、烘托文化氛圍、打造文化空間方面,恭王府做了哪些工作?

    孫旭光:規劃區域布局,增強景觀魅力,形成貫穿府邸、花園的文化觀覽線,是這幾年我們一直在做的工作。具體來說有三方面。

    一是景區空間布局突出文化內涵。為豐富景區文化內容,營造獨特的王府文化氛圍,展示生動的王府生活原態,管理中心從整體規劃和布局入手,明確了府邸集中舉辦各類展覽,花園注重園林布局整飭和環境營造的展示格局。

    二是注重生活場景的復原和功能區域的劃分。我們不斷細化區域布局,著眼於開放、游覽、展示、經營、服務、空間營造、綜合業務等多個功能,劃分出觀眾緩沖區、游覽過渡區、展覽展示區、休閑服務區、體驗互動區、接待服務區等12個區域,為公眾了解王府文化、觀光休閑提供了空間和場所﹔同時,確立了基本陳列、專題展覽、復原陳列、原狀陳列、准復原陳列、臨時展覽、特展等不同類型展覽互為補充、交相輝映的展陳思路﹔明確了以王府生活場景、王府文化、恭王府歷史人物展示為主,紅樓夢、福文化、家具、老照片展覽為輔,書畫、文獻、文物、圖片、藝術品、園林藝術展覽為補充,對外交流展覽為紐帶,增加收藏、挖掘資源的展覽原則。

    三是展覽風格貼合古建園林的特點。策展和布展注重展覽環境與氛圍協調、情景與內容的統一,形成了貫穿府邸花園的王府文化觀覽線和“精、雅、文”的獨有風格。觀眾在欣賞王府建筑、領略王府風採的同時,還能體會到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展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每年舉辦的“恭王府藝術系列展”,已從全面開放前舉辦幾個展覽發展到現在每年40余場展覽,而且,運用水墨畫、油畫、書法、篆刻等傳統藝術展示形式和手機黑白攝影作品、iPad繪畫等新興媒介展示形式,不斷提升了王府的文化內涵和品位。

    文化活動:讓古老的文化鮮活起來

    記者:海棠雅集、中秋寄唱、端午詩會、非遺演出季……這些貫穿全年、四季不同的文化、民俗活動,使恭王府這座古建園林充滿了文化的魅力。而且,不少活動還得到了包括國家領導人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肯定和贊許。這些活動舉辦的初衷是什麼?

    孫旭光:全面開放以來,恭王府自覺以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各項事業建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展示、傳播中華文化的精髓,並努力在繼承中創新、在實踐中發展。我們就是要通過豐富的文化活動,讓恭王府“活起來”,成為獨具特色的活態文化空間。

    記者:請你具體談一談,你們是如何一步步把諸如這樣的活動打造成文化品牌的?

    孫旭光:重啟“海棠雅集”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繼承和傳播中華詩詞文化的精髓。

    自和珅、恭親王,再到恭親王後人載瀅、溥儒,這些有史可考的恭王府歷任主人,都有詩詞集注或詩篇傳世。輔仁大學時期,更是留下了多部《海棠詩集》。由此可知,恭王府的詩詞文化由來已久,海棠詩社活動也是恭王府的定制。紅學大家周汝昌先生2010年致信恭王府,倡議在恭王府重新設立海棠詩社,盡可能地恢復恭王府的原貌,以內在的精神活動還原其生命力。

    為再現群賢畢至共襄“海棠雅集”這一詩詞界的盛事,遵照周汝昌先生的倡議,2011年5月,國內眾多詩詞大家、學者及藝術家匯聚於恭王府辛卯“海棠雅集”,依韻唱和,吟詩作賦。周汝昌先生得知海棠雅集活動成功舉辦的消息後,再次致信恭王府並附上賀詩,認為海棠詩社邁出了第一步,是一個吉祥的開端,能夠得到眾多的學士才人的熱情關懷和支持,可以預見前途光景無限美好。

    自2011年起,恭王府“海棠雅集”每年都如期而至,不僅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普遍好評,也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關心與支持,李嵐清同志親自為海棠雅集題寫了名稱,馬凱同志親自為第三屆、第四屆海棠雅集發來賀信及賀詩。回顧“海棠雅集”舉辦4年來,受到了當代詩詞名家、知名文化學者、藝術家的廣泛關注和參與,留下了周汝昌、葉嘉瑩、袁行霈、劉征、周篤文、梁東、鄭欣淼、鄭伯農、歐陽鶴、李文朝、田青、吳釗等多位學者、詩人的身影和詩篇。因為“海棠雅集”,恭王府和文化名人之間還發生了很多趣事。2014年,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的迦陵學舍快蓋好了,先生想在院中種一株海棠,我們得知後,便從恭王府中移植了一株海棠贈予先生。後來此事竟成為台灣知名作家席慕蓉筆下的一樁趣談,席慕蓉在《詩心不滅——敬呈葉嘉瑩先生》一文中寫道:“葉先生提及恭王府移植海棠事時,笑聲清朗,給人一種很年輕的感覺。”從“海棠雅集”到“海棠之約”,人們看到了老一輩文學大師歷盡風霜卻始終無損於詩心的高潔品質,而恭王府慶幸能在這個時代依然與無數文人雅士同道,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陣地,這份痴心從未改變。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李文朝更是在中華詩詞學會的年度大會上表示,海棠雅集已經成為詩詞學界的一項旗幟性活動,雅集中參與的學者以及創作的詩詞,都代表著當代古典詩詞的最高水平。

    《中國文化報》也曾在頭版刊發署名文章,闡述北京的“海棠雅集”與台灣的“齊東詩社”成為近期海峽兩岸關注度頗高的文化事件,“海棠雅集”和“齊東詩社”,似乎讓人看到一絲詩歌復興的曙光。“海棠雅集”活動不僅是對傳統詩詞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也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有益探索。

    記者:除了“海棠雅集”,恭王府還推出了“中秋寄唱”和“端午詩會”,這三大活動均以大力傳播和推動中華詩詞文化為目標,儼然成為當今中國詩歌界的三大盛事。

    孫旭光:是的,如果說“海棠雅集”是傳統詩詞的盛宴,那麼後面兩項活動就是在用新詩新詞吟誦和諧盛世。

    “中秋寄唱”就是“海棠雅集”的衍生活動。2013年9月19日,首屆“中秋寄唱”恭王府中秋詩會在恭王府舉辦。本次活動是詩詞文化與曲藝創作相結合的一次有益嘗試。著名詩詞學家葉嘉瑩先生、劉征先生以及袁守芳、李棟恆、李文朝、周篤文等多位著名學者、詩家參加了本次詩會。在詩會活動中,特別精選了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以及葉嘉瑩等14位詩家的16首詩詞作品,並且邀請中國戲曲學院的專業作曲家為這些詩詞譜曲。恭王府“中秋寄唱”詩會的圓滿舉辦,不僅豐富了恭王府中秋節期間的文化活動,弘揚和傳播了戲曲藝術和詩詞文化的精髓,而且對傳承和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使恭王府真正成為傳統文化藝術的展示平台和傳習中心。

    “端午詩會”是恭王府2010年開始推出的文化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了5屆,按照每年一個主題,每年一種展演形式,通過環境打造、情景布設由著名播音員、朗誦家和歌唱家,以朗誦、演唱、舞蹈等多種表現形式,全方位地吟誦、演繹現當代詩詞名家、新銳的佳作,古朴典雅的園林建筑與優美的中華詩詞,相得益彰,完美融合,讓參加詩會的嘉賓真正經歷了一次怡人心脾的文化藝術之旅。

    記者: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恭王府在這項工作上顯然走在了前列。據我所知,自2008年江蘇省昆劇院在恭王府大戲樓上演《浮生六記》以來,你們的“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已連續舉辦了7屆,而且年年觀眾爆滿,是這樣嗎?

    孫旭光:的確是這樣的,每年非遺演出季的演出都是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社會各界對這一活動反響熱烈、好評不斷。

    在恭王府物質文化遺存和歷史遺跡得到全面修繕保護的今天,通過舉辦“非遺演出季”這樣的文化活動,是為了還傳統藝術以本來面目,讓恭王府成為傳統文化藝術的展示平台和傳習中心。這是我們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次成功實踐。

    在我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昆曲、古琴等藝術在恭王府這座古建園林中展示韻味和魅力,就是讓古老而優秀的傳統藝術在它原來生長的環境中重現生機和光芒。這也是我們舉辦“非遺演出季”活動的主旨。7年來,多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在恭王府與觀眾見面,包括北昆、蘇昆、浙昆、湘昆、永嘉、川昆等眾多地方昆曲專業院團都登上了恭王府大戲樓的舞台。節目既有當下備受關注、流傳甚廣的昆曲劇目,又有難得一見、近乎失傳的南宋戲文。觀眾既能領略音律清雅、靜幽深遠的古風名曲,又可欣賞唱法迥異、各具特點的南北昆曲。如今,“非遺演出季”已成為恭王府的又一張名片,既彰顯了王府文化的品位和內涵,又顯現出恭王府這座古建園林作為一個活態的文化空間所蘊含的氛圍、生機和活力。

    記者:除了“非遺演出季”外,在府邸全新打造的一道長約百米的“中華傳統技藝精品長廊”也全都用來展示非遺技藝,看上去很受游客歡迎。

    孫旭光:2012年,恭王府成立了“中華傳統技藝保護中心”,並在府邸打造了一道長約百米的中華傳統技藝精品長廊,通過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現精彩技藝,極大加強了對中華傳統民間技藝和民俗工藝品的展示和傳播。同時也為公眾的觀光增添了趣味,被人們親切地稱之為“非遺長廊”。至今,“非遺長廊”已先後推出了“泰安月”“北京月”“河北月”等多個省份、地區的百余個非遺項目的系列“展示月”,毛猴、風箏、剪紙、糖人、布藝等人們耳熟能詳卻又不易見到的民間技藝和工藝品每天都吸引著人們駐足於此,十分熱鬧。

    與此同時,每逢春節等重要傳統節日,管理中心都會舉辦各類民俗活動,恢復傳統習俗,展示民間技藝,不僅能夠烘托出熱烈的節日氣氛,也使觀眾能夠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記者:對於恭王府來說,“福文化”充盈於亭台樓宇的每一個空間,你們是怎樣運用這個“福”字來開展特色文化活動的呢?

    孫旭光:恭王府憑借康熙御筆“天下第一福”,成為了中國老百姓開展祈福、請福等諸多民俗活動不可取代的文化空間。不管是府邸還是花園,“福”隨處可見。

    近年來我們在開展“福文化”活動時,更注重品位和內涵的提升。比如通過舉辦“福壽綿長——恭王府福文化文物特展”“百福具臻——百位名家寫百福”“新春書福”“春分祈福”等系列“福文化”活動,使恭王府從福賣場轉變成聞名遐邇的福道場。逐漸將“福文化”打造成恭王府特有的民俗牌,既不囿於傳統,又秉承了傳統,較好地體現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尊崇和向往。2014年我們還與中國道教協會共同舉辦“甲午馬年福文化節暨祈福大典活動”。

    記者:業內常說,“博物館應該成為民眾的大學”,指的就是博物館的公共教育功能。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恭王府是怎樣發揮這方面作用的?

    孫旭光:舉辦公共教育活動,強化服務職能,以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形式使公眾在游覽中受到傳統文化感染和心靈滋養。這是我們公共教育工作的宗旨。

    比如舉辦“游王府學歷史——首屆王府知識競賽”“快樂暑期——王府少年講堂”“魅力北京,魅力恭王府——文化志願者講述團走進社區”等公益活動,為北京師范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師生作“恭王府舊藏文物尋蹤”“中軸線文化脈絡”主題講座,拍攝制作公益宣傳片,以自身獨有資源豐富了恭王府周邊以及“牽手”學校學生的學習內容,受到了廣泛好評。因此恭王府被北京市西城區文委推薦為“社會大課堂優秀資源單位”,被西城區旅游委推薦為“旅游服務進社區”典范。由恭王府志願者自創自演的歷史情景劇《恭王府的主人們》和《和珅奉膳巧薦紅樓夢》已為觀眾義務演出50余場,使觀眾在參與中感悟歷史,在表演中學到知識,其中《和珅奉膳巧薦紅樓夢》還參加了“曹雪芹紅樓夢演出季”活動,並榮獲“最佳組織獎”和“最佳節目獎”。

    談到這裡,我想你會有一點感受,不管是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還是公益性質的公共教育活動,恭王府始終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干線,我們問道傳統,也要與時代同行。園林雖小,但每年游客量都在百萬以上,相信持之以恆地播撒文化種子,定能收獲文化碩果。希望每一位走進恭王府的人,都能體會到歷史空間裡的文化內涵,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洗禮與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