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為更好地保護、傳承、弘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推動非遺保護事業與當代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國國際時裝周組委會聯合主辦,“錦繡中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刺繡技藝精品展,於10月29日在恭王府開幕。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孫旭光,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王晨陽,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中國國際時裝周組委會秘書長楊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嘉賓出席了此次開幕活動。
刺繡歷史悠久,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據《尚書》記載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宋代時期崇尚刺繡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更促使了中國絲繡工藝的發展。如今,蘇、湘、蜀、粵四大名繡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蘇繡春秋時期源於姑蘇,集品種、造型、畫稿、圖案、針法、繡法、色彩以至裝裱等的綜合體現,被文人贊為是“縮千裡於尺幅,繡萬趣於指下”﹔湘繡絲細工精,絲先要用皂莢仁溶液蒸煮,防止絨絲起毛,其線細如發絲,亦稱“羊毛細繡”。蜀繡早在西漢時已有記載,技藝嚴謹精密講究施針,針法所達百余種,常見的有滾針、摻針、鋪針、暈針、蓋針、戳針、沙針等等,針腳整齊、摻色輕柔、虛實合度、變化豐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粵繡,又稱廣繡,它構圖繁而不亂,色彩富麗,光彩奪目,針步均勻多變,紋理分明,多使用濃郁的七彩原色及光影變化,具有西方繪畫韻味。
此次展覽既是“繡繢共職,巧奪天工”的一次傳統名繡群英薈萃﹔又有體現出恭王府非遺保護特色的“展演研”三大看點:
一是展覽將展示出蘇、湘、蜀、粵四大名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刺繡技藝項目。包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惠芬帶來的《達芬奇自畫像》、《葡萄少女肖像》和根據郎世寧作品刺繡的《三羊開泰》、《錦春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湘繡代表性傳承人柳建新帶來的《天界衛士》、《白鳳》,蜀繡的《亂針荷花》、《水果》、《花石草蟲圖》、《代代相傳》,粵繡的《彷古走獸圖》、《雙龍圖》、《四臂觀音》、《唐卡》等作品。
二是在開幕活動中,將呈現“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時尚設計”的代表設計師曾鳳飛的非遺時尚作品發布,寓意古與今,藝術與生活的融合。
三是隨後將舉辦“傳承與傳播”——非遺傳承人+時尚設計師”學術研討會,讓傳承人更多地了解當下市場信息和審美需求,能將非遺精湛技藝精髓應用到產品的創意中,轉化為當代生活美學用品,開發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創新產品進入大眾消費品領域,重建中國式美學意境,讓古老的刺繡技藝煥發時尚光彩。
此次“錦繡中華”主題展系列活動,選在代表中國傳統王府生活空間的恭王府和北京時尚設計廣場,兩個標志性場地同期舉行,是為了促進非遺刺繡傳承人與服裝等時尚產業品牌企業及設計師之間的合作,將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相結合,用藝術創新理念詮釋“傳統工藝+設計力量”的新型生態優勢。
活動將持續到11月20日。(來源:恭王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