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
“香港青少年民族文化研習計劃”舉辦五周年
發布時間:2016-11-21 09:33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6-11-21

  “香港青少年民族文化研習計劃”(以下簡稱“研習計劃”)是2010年由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協會(香港)發起、主要利用香港教育局在中小學生中開展的OLE(其他學習經驗)教育計劃,深入了解祖國內地社會生活的系列活動。活動採用政府指導支持、專業機構策劃執行、社會力量參與的三方並舉模式,由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和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協會(香港)共同主辦,文化部港澳台辦和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特別支持。活動力求從歷史、文化、風俗、生活、建筑、服飾等多方面開展研究性學習,開闊眼界、增長見聞,受到社會及參與各方的普遍好評。

  一、活動內容充實,研習成果斐然。自2011年首次舉辦活動以來,5年來共計舉辦“研習計劃”13次,來自香港10所學校的800多名學生先後參與了壯族、瑤族、土家族、蒙古族等11個民族文化和2次絳州鼓樂的研習考察活動,活動足跡遍布雲南、青海、內蒙古、貴州、湖北、廣西等10個省份自治區、累計行程約7萬公裡﹔活動方式多樣,不僅包括參觀博物館、游覽人文景觀、聆聽少數民族文化講座、與當地中小學建立校際交流聯歡、學習體驗民族特色歌舞等,還克服各種困難深入藏區、牧區和山區的民族原生村落進行研習探訪﹔通過研習考察,收集整理逾百組學生考察報告,編輯出版活動系列叢書《你不知道的中國》11本20多萬字,印刷近6萬冊免費發放給香港中小學﹔拍攝活動照片近10萬張,正在陸續分類著錄。

 

博物館裡師生合影

  每一次研習活動後,學生回到香港後,都會在學校組織“文化長廊”展示,將照片集、活動短片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飾品集中展覽,讓更多的學生和家長認識關注祖國內地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激發深度探索的好奇心。2011年,香港浸會大學附屬王錦輝中小學前往貴州進行水族文化考察,隨後在校內舉辦了盛大的“水族文化”長廊展示,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香港中樂團也因此了解到獨具特色的水族音樂,並在2013年設計舉辦了水族音樂會,邀請曾經參與水族文化研習計劃的學生與貴州的演員們聯袂演唱了一段原汁原味的水歌﹔兩次組織學生參加絳州鼓樂學習的香港英華小學,連續兩年獲得“香港鼓樂節”少年組冠軍,帶隊老師說,同學在鼓樂之鄉絳州找到了根,打鼓不再是簡單的敲擊,他們明白了更多的精神內涵和鼓樂文化。

 

同學們在荔波水利大寨訪問當地水族老人

  二、創新交流方式,增進國情認知。活動開展以來,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結合多年的業務積累,利用各地學術研究基地,根據學生特點,科學規劃行程、制定體驗內容。與其他一般性的、“走馬觀花”式的交流活動不同,“研習計劃”採取專家指導的方式,由專家引領香港青少年走進民族文化原生地體驗、學習,讓他們通過親身觀察、深度訪談、自我體驗,建立對祖國多元文化和社會發展狀態的認知,讓港澳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從舞台拓展到生活,從城市走向鄉村,從宣教走向研習,從走馬觀花走向學習體驗。“研習計劃”摒棄常規的大兵團式的游覽體驗,採取小眾精英教育模式,注重思想交流和入腦入心的文化培育﹔通過授予“民族文化推廣大使”榮譽的方式,調動香港青少年的學習積極性和回港後分享傳播的責任感,以實現以點帶面的聯動效應,吸引越來越多的香港同胞了解內地,關注少數民族文化。每一次活動,香港學生不僅對該民族的建筑、服飾、歌舞、飲食、工藝等項目進行學習,還進入村落了解現代社會民族日常生活的改變、傳統習俗的衍化、國家的民族政策和傳統文化的保育措施。

 

同學們在宣恩彭家寨觀摩並學習西蘭卡普織錦工藝

  活動結束後,學生們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這是我到內地參加多次考察活動中收獲最大的一次,內容最豐富的一次,感受最深刻的一次,最真實的一次”。參加納西族研習的高一同學林皓婷說,在實地調研前,她對傳統文化傳承認識比較抽象和理想化。通過和村民訪談,她了解到很多習俗都被簡化和舍棄了。對於少數民族習俗“現代化”的表現,她認為可以理解,也為傳統沒有被好好傳承感到惋惜。同時,她驚訝於新農村的發展,不是她想象中的破敗不堪和貧困。

  三、持續打造品牌,提升文化自信。為不斷擴展活動影響力和輻射面,全方位呈現研習成果,“研習計劃”系列活動的網站專題建設和階段性成果展示(香港)正在籌備﹔階段性成果展示(香港)計劃於2016年12月在香港饒宗頤文化館舉辦,屆時,將以圖文實物等方式展示“研習計劃”的成果,並將組派11個少數民族的大學生赴港相關中小學校進行回顧交流,主動參與在港的“民族民間文化廊”後續活動,傳播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研習計劃”的每一次實施,都是經過細心策劃,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圍繞重點設計,深度投入,不管學生的起點是深或淺,都能通過走進不同的民族原生態地域觀察、感受和研習不同民族的文化歷史和藝術,民族感情自然產生,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知,民族自信也開始建立。

 

學生在上金貝畬族村向當地村民學習制作管粽

  利用文化在人與人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扮演角色的獨特性、重要性,增加香港青少年對內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進行深度研習,是相對完整、真實、正確地傳遞民族文化的有效渠道,是確立自覺、自尊、自省的文化價值觀的重要方式,可以增強他們及其家長對於內地文化的了解、認識、進而產生民族自豪感。隻有從小埋下愛我中華的種子,才能提高作為中華一分子的責任感和對國家的認同。

 

同學們學跳納西族傳統東巴舞

  四、加大輿論宣傳,壯大愛我力量。為了加大活動的宣傳力度,營造於我有利的發聲氛圍,歷次活動,中國新聞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香港之聲、中國文化報和各地相關報社、電視台都派出記者全程跟蹤報道。香港大公報、香港文匯網、澳門正報等多家媒體從不同角度對研習活動進行了轉載報道。借助媒體宣傳,整合各方資源,結合參與者親身感受,將內地真摯熱情的民風傳播到香港。不斷培養了解內地、喜愛民族文化、願意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的愛我力量,促進香港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來源: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