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
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
《中國有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的文化傳承
發布時間:2019-12-23 09:52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9-12-23


  在安徽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拍攝

  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出品,江蘇蘇州傳視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戲曲文化紀錄片《中國有戲》日前已結束拍攝,進入最後的制作階段。該紀錄片一共分為10集,分別講述了藏戲、川劇、豫劇、越劇、粵劇、花鼓戲、晉劇、評劇、皮影戲、黃梅戲10個地方戲曲劇種的故事,為觀眾呈現出原汁原味的地方劇種魅力。

  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有機結合

  中國傳統戲曲一般以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既無樣本文字可考,也無聲音、影像可查,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傳承與發展。

  如今,現代傳媒的出現打破了原本相對局限的戲曲舞台空間,電視、網絡等成為傳播戲曲文化的新載體。紀錄片作為一種表現真實性、兼具藝術性的現代化傳播手段,相較於其他傳播媒介,更能實現文化價值的傳遞。因此,將地方戲曲劇種與紀錄片進行巧妙融合,創作出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地方戲曲文化紀錄片,對展現地方戲曲魅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作為《中國有戲》的出品方,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紀錄片項目是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的有機結合體,它借助鏡頭來傳播我國博大精深的戲曲文化,並詳實反映了中國傳統戲曲劇種的現狀。通過紀錄片,許多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可以更多地了解戲曲文化,更深入地理解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傳統。

  助力戲曲文化傳承發展

  中國戲曲生生不息,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是中國戲曲傳承發展的不竭源泉。地方戲曲劇種不僅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中的瑰寶,更是表現和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曾經,看戲、聽戲是中國人最主要的娛樂方式﹔如今,各種層出不窮的現代娛樂方式逐漸取代了戲曲。隨著現代社會文化娛樂活動的增多,地方戲曲受到了嚴重沖擊,戲曲藝術逐漸淡出大眾視野。

  帶著發揚和傳承中國地方戲曲文化的使命,《中國有戲》攝制組深入西藏、四川、河南、湖南、山西、天津等地,記錄下幾十個動人的戲曲故事。展現巍峨雪山下神秘的藍白面具、鼓譜、野牦牛舞的古老藏戲﹔夢幻奇特的善“變”絕活、“半台鑼鼓半台戲”的川劇﹔追求朴實真摯、率真自然的情感,展現博彩厚重中原文化的豫劇﹔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因柔美抒情被稱為“女子戲種”的越劇﹔古老傳統的南派武功和以唱腔為主的現代生旦戲相結合的粵劇﹔聲起民間、貼近百姓,極具歌舞風格和地方特色的花鼓戲﹔隨著晉商的遷徙而傳播遠揚,從黃土高原到煙雨江南、從鄉野廣場到世界舞台的晉劇﹔以通俗易懂的道理示人,展現平民百姓精神格調的評劇﹔利用光與影營造奇幻空間,配以地域樂器和唱腔,講述動人故事的皮影戲﹔從山野採茶調中誕生,追求極致浪漫的黃梅戲……10集紀錄片真實而生動地講述了當地劇種的歷史沿革、劇種與地域民族民俗關系、劇種現存狀態等,將戲曲藝術與人文歷史相結合,使觀眾不僅能夠看到舞台表演的原始風貌,更能從中感受到中華本土人文魅力。除此以外,《中國有戲》還展現了新時代下地方戲曲藝術如何與現代審美相結合並進行與時俱進的傳承傳播,探討了地方戲曲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引發觀眾去思考戲曲的傳承與發展。

  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無論從文化傳承還是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戲曲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認為,《中國有戲》的拍攝和播出,有助於營造利於中國傳統戲曲劇種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使全社會更加重視中國傳統戲曲藝術、關心支持中國傳統戲曲發展。(高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