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中國兒藝再度進疆播撒藝術種子
發布時間:2013-07-02 08:47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3-07-02

   

  中國兒藝《伊索寓言》劇組在新疆哈密師范幼兒園露天演出。

 

  中國文化報記者王立元攝影報道:戈壁灘上奔波,烈日底下演出。6月20日至26日,在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黨委書記雷喜寧、副院長李小剛的帶領下,該劇院的《特殊作業》和《伊索寓言》兩個劇組45人來到新疆,開展“經典兒童戲劇走進新疆哈密兵團十三師”大型公益演出活動。自2007年劇院開展“經典兒童劇走進西部”活動以來,中國兒藝每年在繁忙的商業演出之余都會擠出時間到西部省份進行公益演出近百場。從青藏高原到大西北戈壁灘,西藏、青海、甘肅、四川、新疆……他們的足跡到達過西部12個省區市的學校、福利院等,進行社區公益演出近500場,讓西部50萬少年兒童在家門口看到了免費的兒童劇。

  一部劇讓孩子學會思考

  6月24日晚,中國兒藝組合式兒童劇《特殊作業》赴新疆的首場演出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三師大禮堂舉行,來自哈密紅星學校的500多名師生觀看了演出。雷喜寧在致辭中說:“此次大型公益演出活動是文化部重點推進的援疆文化建設工作之一,也是中國兒藝用實際行動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把黨和政府對少年兒童的關愛送至新疆地區的文化惠民活動。希望通過我們的演出,讓更多的新疆各民族少年兒童了解兒童劇藝術,讓更多的孩子看上優秀兒童劇,享受經典兒童戲劇帶來的快樂。”

  《特殊作業》主要講述了學生們接到老師布置的一份特殊家庭作業——為爸爸媽媽洗一次腳,5個家庭不同的“洗腳”表現了5個不同的家庭形態,卻表達了同一份情感:愛父母,會感恩。在哈密地區的6場演出中,很多觀眾邊看演出邊抹眼淚。一名來自紅星學校四年級的學生看完演出後感動地說:“這部戲太好看了,我和旁邊的同學都被感動得哭了。我回家也要幫媽媽洗一次腳,向媽媽表達我的感恩。”現場一位老師表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這裡的孩子們更需要的就是文化的滋潤,能看到這麼精彩的劇目,相信他們會永生難忘。”

  這樣的溫情也感動著《特殊作業》劇組的每一個人,演員馬彥偉說:“3年前我來新疆演出時就被觀眾的熱情感動過,這次看到這麼多觀眾又被《特殊作業》感動,我們知道自己傳遞的情感找到了共鳴,使我更深地體會到作為一名兒童劇演員身上的責任。”

  炎炎烈日下點亮童心

  為了讓更多少年兒童看到國家級院團的演出,中國兒藝另一支演出小分隊帶著便於移動的《伊索寓言》走進哈密市的學校和幼兒園。6月21日至25日,《伊索寓言》劇組輾轉奔赴哈密的紅星一、二、四場學校和火箭農場學校、吐哈石油基地會展中心,以及哈密地區中心幼兒園、師范幼兒園等10余所學校、幼兒園進行慰問演出。

  兒童劇《伊索寓言》中的《烏鴉喝水》、《龜兔賽跑》、《狼來了》……這些充滿哲學意味的故事,是很多小朋友睡前常聽大人們講的故事,劇中人物、動物的典型形象早已深入到他們幼小的心靈中。該劇音樂總監劉軍利說:“盡管烈日下演員們演得很辛苦,但大家熱情都很高,70分鐘的演出,收獲的是孩子們的歡笑和掌聲,再苦再累也值得。”

  令劇組人員沒有想到的是,很多師生對3年前中國兒藝第一次來新疆演出的《馬蘭花》和《小吉普﹒變變變》記憶猶新。火箭農場第一學校的維吾爾族小朋友阿依古麗看完演出後興奮地說:“3年前我就看過《小吉普﹒變變變》,特別喜歡。這次聽說你們來我們學校演出,我可高興了。真希望台上的哥哥姐姐們能一直留在這裡。”

  播撒下創作的種子

  6月26日,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新疆兵團十三師創作演出實踐基地揭牌儀式在十三師紅星學校舉行。對於基地的建立,雷喜寧說:“中國兒藝是文化部啟動文化援疆工作之後,首個以整團建制走進新疆進行文藝演出的國家級藝術院團。此次創作演出實踐基地的挂牌成立,是繼中國兒藝在新疆舉辦兩次公益演出後,文化援疆工作的又一有力舉措。基地將成為中國兒藝與新疆兵團十三師共同促進藝術發展的重要平台。”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三師副政委張明勝說,創作演出實踐基地的挂牌成立是中國兒藝與十三師良好合作關系與深厚友誼的結晶,更是十三師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大機遇。他說:“中國兒藝攜帶《特殊作業》、《伊索寓言》兩個劇目在此演出16場、觀眾突破2萬人次,使我們深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對我們兵團的關愛,享受到了文化援疆為我們提供的豐富的精神食糧,使我們如沐春風。我們希望以此次基地挂牌為契機,充分發揮溝通交流的紐帶作用,進一步創新聯誼方式和活動載體,將我們的創作演出實踐基地建設成培養廣大干部職工群眾熱愛祖國、熱愛兵團的國情教育基地,建設成汲取多方資源、積累創作素材、醞釀先進文化的創作採風基地,建設成培養文藝骨干、鍛煉文藝人才隊伍、提升文化演出素養的演出實踐基地,建設成普及大眾藝術、提高全民藝術素養、提升十三師文化軟實力的藝術普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