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文化報記者王立元報道:9月14日至21日,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創作演出的現實題材兒童劇《特殊作業》在新疆連演16場,至此,於2012年2月11日在北京首演的《特殊作業》已經演出整整100場。
百裡挑一選劇本
2010年,中國兒藝首度面向全國征集優秀兒童劇劇本,歷經4個月的時間,他們從收到的200多個劇本中最終選擇了一個——《特殊作業》。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該劇本的編劇是一位70多歲的貴州籍編劇,名叫猶學忠。他說:“《特殊作業》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平時對孩子們的觀察,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懂得感恩,到了我這個年紀,想再去做一些孝順長輩的事情,已經不可能了。所以我一直想寫一部給孩子的戲。《特殊作業》劇本已經完成很久了,在報紙上看到中國兒藝的征集啟事,我就毫不猶豫地投稿了。”
該劇通過布置給孩子的一次特殊作業——給爸爸媽媽洗一次腳,引發5個家庭的情感故事。在選擇劇本的過程中,很多有經驗的編劇和導演認為,這個劇本不成熟,並不看好它。就像該劇導演廖向紅分析劇本的不足時所說:“劇本選材和中心事件的設置易引起觀眾的抵觸和排斥。洗腳本來是不宜登大雅之堂的,以學校布置特殊作業的方式提出,會讓成人和青少年觀眾感覺是在進行品德、感恩教育,而形成心理抵觸或審美排斥。”但廖向紅認為該劇有其寶貴之處,“劇本5個家庭的人物設置、圍繞‘特殊作業’展開的行動、呈現的人物情感比較真實和質朴,具有較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較鮮明的人物形象,這是該劇最重要的創作基礎。”
中國兒藝方面表示,選擇這個劇本的理由是:“兒童劇創作缺少關注現實題材的作品,這個劇本貼近實際生活,深入了解孩童世界,傾聽孩子內心的需要,是一個難得的好題材。”
在舞台上再現生活
劇作者選擇了一個很好的生活素材與角度,但是還留有較多的創作空間,需要二度創作去開掘、豐富劇本的思想性、藝術性、戲劇性。於是,中國兒藝請來著名導演廖向紅執導。
第一次看到劇本時,廖向紅覺得選擇洗腳為中心事件,有主題先行、被教育之感。然後她開始聯想:我給父母洗過腳嗎?如果我的女兒給我洗腳,我會做何反應?再之後就產生了對當前我國缺乏感恩教育現狀的思考。
廖向紅對二度創作定下的原則是遵循“再現”的美學原則,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真實地“再現”劇本反映的生活,深化人物的規定情境,努力讓舞台上展現的生活貼近當代觀眾的生活。在該劇中擔任主角的中國兒藝演員馬彥偉還自創了一段反映劇中學生生活的“墩地舞”。
激發孩子對真善美的向往
《特殊作業》首演至今,不論是成年人,還是中學生,凡是看完《特殊作業》的觀眾,都在深思關於感恩親情的問題。
在雲南玉溪,玉溪一小六年級的傣族女孩胡珂馨看完演出後說:“這是我第一次在劇場看兒童劇演出,劇裡的演員就像我身邊的同學,一點兒沒有距離感,我和旁邊的同學都被感動得哭了。”
在新疆哈密,一名來自紅星學校四年級的學生看完演出後感動地說:“我回家也要幫媽媽洗一次腳,向媽媽表達我的感恩。”
在新疆石河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八師副政委李慧看完後激動地握著演員的手說:“現在很多家長把孩子當成小皇帝,《特殊作業》反映的社會問題很真實。”
馬彥偉對兒童劇的意義有著自己的思考:“兒童劇帶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好玩,更是有情、有景、有愛、有聲、有色的情緒鋪陳,這種滲入少年兒童生活的戲劇元素,會激發孩子們對真善美的向往,兒童劇應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
上一篇: 演繹不一樣的《西游記》 |
下一篇: 兒童劇《心願》:力求簡潔 不斷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