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食味中華——中華古代飲食文化展”在匈牙利民族志博物館開幕。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龔韜、匈牙利民族志博物館館長凱梅奇﹒勞約什(Dr. Kemecsi Lajos)、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楊帆、匈牙利文化和創新部副國務秘書喬鮑﹒卡博爾(Csaba Gábor)先後在開幕式上致辭。
為慶祝中國和匈牙利建交75周年,加強兩國人民相互了解,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匈牙利民族志博物館共同主辦“食味中華——中華古代飲食文化展”,全方位闡釋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發展變遷和文化內涵,向海外觀眾積極傳遞中華民族綿延不息的文化傳統和生活藝術,帶領觀眾深度領略中華飲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獨特魅力。
本次展覽結構系統、展品豐富。展覽共展出文物90件(套),包括瓷器、玉器、金銀器、銅器、陶器、木器等多個品類,展出的許多文物是首次在歐洲亮相。展覽分為“食自八方”“茶韻酒香”“琳琅美器”“烹飪有術”“禮始飲食”五個部分,從食材、飲品、器具、烹飪技法、禮儀制度等多個角度呈現中華飲食文化近萬年的演進歷程,引導廣大觀眾細細品味“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味道以及“禮始飲食”的傳統風尚。
第一單元“食自八方”主要講述了中華民族的三大基本食材:谷物、肉食和蔬果。多樣化的食材獲取方式使得中國人很早就形成了谷物、肉食和蔬果相結合的復合型飲食結構。這種飲食結構能使人體從各類食物中獲取豐富而均衡的營養成分,也充分體現了中華飲食文化多樣而統一的特征。
第二單元“茶韻酒香”重點介紹了酒和茶兩種對於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飲品。“酒如豪士,茶如隱逸”,新茶陳酒可以給飲者帶來不同的美的享受,也滿足了人們不同的精神需求。文人墨客書寫的關於酒和茶的詩文詞曲,也共同構成了博大宏富的中華酒文化和中華茶文化。
第三單元“琳琅美器”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向觀眾呈現不同材質的飲食器具之美。中國歷代飲食器具在講求實用的同時,還始終貫穿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彩陶的古朴之美,瓷器的清雅之美,銅器的庄重之美,金銀器的輝煌之美,玉器的瑩潤之美,都給中華飲食文化增添了藝術化色彩。
第四單元“烹飪有術”主要講述了以“蒸”“煮”“炒”“烤”為主的中國古代烹飪技法及其由古代烹飪技法引申出來的治國理政觀念。
第五單元“禮始飲食”重點闡釋了作為中華文明象征的“禮”其實誕生於中國古人的飲食活動中,以及飲食與音樂、舞蹈、詩歌、戲曲、雜技等諸多藝術門類的密切關系。
中國和匈牙利兩國的友誼源遠流長。中國與匈牙利建交後兩國開展了廣泛的合作,涵蓋了經濟、貿易、教育、文化、科技等多個領域。在文化領域,兩國更是多次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加深了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