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白瓷一色呈萬象
——國家博物館白瓷藝術展走進河北
發布時間:2025-01-16 10:22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1-16

“一色萬象——白瓷藝術展”中的展品  河北博物院供圖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對於中國人來說,白色作為五正色之一,不僅承載著深厚的哲學意蘊和審美價值,更在陶瓷藝術的發展歷程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1月12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巡展“一色萬象——白瓷藝術展”在河北博物院開幕。展覽遴選了河北邢窯、定窯、磁州窯、井陘窯以及福建德化窯等名窯的300余件(套)白瓷珍品,講述中國白瓷的前世今生。
  華北地區是北方最為重要的瓷器發祥地,更是精美白瓷藝術的搖籃,河北邢窯、定窯、磁州窯、井陘窯“四大名窯”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6世紀以前,中國的瓷器基本是青瓷,直到北朝末期才出現了最早的白瓷。”據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策展人王月前介紹,1971年在河南安陽發掘的北朝北齊范粹墓出土了一批白釉瓷器,技藝雖不成熟,但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白瓷。直到隋代,白瓷燒制工藝走向成熟。上世紀50年代,陝西西安的隋代李靜訓墓出土的白瓷器,胎質潔白,釉面光潤,已具備了白瓷的基本性質。
  唐代,中國瓷業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白瓷窯場多集中於北方,邢窯是當時最著名的白瓷窯口之一。在本次展覽中,河北邢台臨城縣中羊泉村出土的一對“白釉蹲獅”胎體潔白堅致,釉色白中泛青,其造型也極為生動,獅子蹲坐於覆斗形方座之上,頸系帶鈴項圈,體態雄健威嚴。
  晚唐五代時期,當邢窯逐漸趨於衰落時,定窯後來居上,到宋金時期發展為名動天下的大型窯場。燒制於北宋年間的“定窯白釉龍首淨瓶”是本次展覽中的重器之一。淨瓶也稱軍持,最早為僧侶雲游時隨身攜帶的盛水器,唐以後也作為陪葬品。此瓶小口長頸,頸中部裝飾有輪狀圓盤。瓶肩一側塑有龍首流,龍頭高昂,前額凸聳,怒目。瓶身用刀具刻出的蓮瓣紋,線條圓潤,柔和且具有美感。
  受定窯影響,唐末時期,江西景德鎮也開始燒造白瓷。“白瓷也是後來各種彩繪瓷器的基礎。”王月前告訴記者,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礎上,青花、釉裡紅、五彩、斗彩、粉彩等彩瓷才在景德鎮相繼出現,並充分顯示出各種絢麗色彩。
  宋元時期,福建德化陶瓷業隨著海外貿易的興盛而繁榮。明清時期,德化窯將中國白瓷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名家輩出,技藝精湛,享譽海內外。德化窯“何朝宗印”款觀音像也是本次展覽中備受關注的展品之一,觀音盤左腿,右腿屈膝,雙手藏於袖中輕輕放在左膝之上,呈“自在觀音”姿態,舒適安詳。“德化白瓷制品,或白中泛黃,或白中閃青,釉面細膩如凝脂,素有‘中國白’的贊譽,匠心中凸顯一種渾然天成之美。”王月前說。
  本次展覽還選取了眾多現當代陶瓷大家的作品。陳文增的“定窯刻花有節瓶”、張志忠的“邢窯盛世弦音罐”、安際衡的“磁州窯花開富貴紋瓶”等工藝美術精品吸引眾多觀眾圍觀,展現出當代河北名窯發展的蓬勃生機﹔連德理的“神話”“穆桂英素像”、蘇獻忠的“紙”等德化窯當代精品也令觀眾嘖嘖稱奇。這些作品將白瓷塑造出薄如蟬翼的質感,體現了德化白瓷制作技藝的水准。
  “現當代藝術家在傳統中尋找優秀陶瓷文化基因,同時汲取當代藝術元素,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從而打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促進了陶瓷藝術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在王月前看來,北方白瓷從陶瓷鄉土文化中汲取養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邢、定為代表的精細白瓷,其原料及工藝都師承古法,作品更加細潤典雅,情彩並茂。而南方的德化白瓷注重新型陶瓷材料的運用,創作彷古但不拘泥於傳統,使得德化傳統題材的白瓷能夠充滿時代感,造型更具生動性、趣味性。

  “一色萬象——白瓷藝術展”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河北博物院的第六次深度合作,也是中國國家博物館2025年的首個巡展。“希望更多河北觀眾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國博的展覽,也期待通過展覽,促進白瓷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讓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國國家博物館經營開發部主任常莉說。(劉源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