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的當代藝術,是一部流動的視覺史詩”“沖著《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草稿)去看了‘列賓藝術特展’,沒想到看到了一幅從未看過,又特別喜歡的畫——《多麼自由!》”“‘宇宙考古:時空探索’展覽以藝術化的方式,呈現從宇宙中採集的抽象數據,構建一次‘科學+藝術+歷史’的跨界對話”……近期,中國國家博物館一如既往地“火”,除了需要常規排隊的“古代中國展”,新近推出的3場承載了中外重要文化藝術交流的展覽也頗為出圈。
一部流動的視覺史詩
沙漠的細沙被封存在樹脂中,成為時間的琥珀﹔傳統阿拉伯書法的線條掙脫紙面,在光影裝置裡幻化為跨越時空的符號﹔藝術家以匠心賦予顏料靈魂,讓其成為情感的密碼﹔金屬被雕琢成歷史的回聲、數字代碼架起連接傳統與未來的橋梁……當沙特阿拉伯藝術家以匠心賦予各類材料以思想,顏料便成了情感的密碼,金屬便成了歷史的回聲,數字代碼便成了連接傳統與未來的橋梁,讓參觀者直觀感受到什麼是“一部流動的視覺史詩”。
今年是“中沙文化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沙特阿拉伯王國博物館管理委員會共同推出的“王國的藝術——沙特阿拉伯當代藝術展”將一直持續到10月30日。作為國家博物館著力發揮“國家文化客廳”作用的又一重要國際展覽,此次展覽也是國家博物館打造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國家級文化金名片”的又一舉措。
從浩渺無垠的沙漠意象到文化記憶的重新詮釋,從對社會角色的深刻反思到對環境與城市生活的探索,展覽呈現了一個不斷演變的社會的諸多層面。沙特阿拉伯王國文化部顧問莫娜﹒哈贊達介紹,展覽甄選了30余位藝術家的作品,他們來自不同時代和創作領域。
“我是第二次到中國國家博物館,第一次在這裡參觀一個來自阿拉伯國家的展覽,感觸很多,我覺得文化就是讓更多的人去了解這個國家最好的一個窗口。”迪拜中阿衛視記者方浩明告訴記者,“我剛採訪了一個沙特藝術家,她說以前的夢想就是來中國,沒想過還能在中國展現自己的藝術作品。”
兩種文化的對話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涅瓦河畔的遐思——列賓藝術特展”很出圈,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晒出自己的票根。北京網友“灰白”說:“我非常喜歡這種門票票根,不同光影下顯示的不同畫作,顏值超高。”
“此次特展需要購買門票,如果是通過線上購票,推薦大家在展覽售票處兌換紙質票。”工作人員介紹,本次特展門票不僅設計精美,更蘊含驚喜功能。比如,輕輕晃動門票,列賓《自畫像》與重點展品《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可以在眼前靈動切換,彷佛穿越時空與大師對視﹔門票內置NFC芯片,靠近手機即可顯示展覽導覽﹔門票背面留有空白蓋章區,參觀展覽之余還可蓋章打卡,紀念章是列賓的自畫像。
列賓被譽為俄羅斯民族藝術的“視覺詩人”,1873年完成《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後,一舉奠定了他在世界畫壇的地位。本次特展是2024—2025“中俄文化年”的重點項目,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俄羅斯特列季亞科夫畫廊共同推出,並得到了俄羅斯國家博物館的大力支持,《1698年的索菲婭公主》《意外歸來》等多幅列賓代表作是首次來華與中國觀眾見面,特展將持續到2026年1月11日。
作為國內迄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列賓特展,92件油畫和素描作品系統梳理了這位巨匠的藝術生涯,為觀眾打開一扇理解俄羅斯文化藝術的窗口。本次特展還展出了8個列賓重要作品的創作群組,揭示了作品從田野寫生到巨制落成的全過程。其中,被中國觀眾所熟悉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創作群組展出了纖夫肖像速寫、場景素描、油畫小稿等,讓觀眾有機會深入了解這幅杰作的誕生歷程。北京網友“西瓜旅吃”在社交媒體上寫道:“列賓的繪畫水平超強,湊近看,連人物皺紋的筆觸都非常牛。”
“許多中國的畫家曾經在列賓美院求學,不少蘇聯的美術學者、教員也曾為中國畫家授課,因為很多中國畫家受俄羅斯現實主義畫派理論和思想的影響,所以展覽具有雙重意義,它是兩種文化的對話,更能增進兩個國家的相互理解。”特列季亞科夫畫廊副館長、策展人塔季揚娜﹒尤堅科娃說。
追尋138億年前的第一束光
從地球出發向遙遠的可探測宇宙邊緣前進﹔在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台址仰望星空﹔聽正在太空運行的“音樂衛星”採集數據制成的音樂……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宇宙考古:時空探索”展覽也頗受歡迎。陝西游客蜜蜜感慨:“去國博看展好像去了趟外太空。”IP浙江的網友“斗斗”在社交平台分享:“許久未見如此‘高智感’展覽,宇宙的‘不可見’在此變得‘可見’‘可互動’,展陳的形式藝術性也很高,看不懂的話就當成一個純粹的藝術裝置展也很棒。”
今年是中瑞建交75周年,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瑞士駐華大使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主辦,將持續到10月12日。展覽分為“儀器和技術:繪制宇宙”“大數據的星空”“可持續的太空”“未來:行星之旅”4個部分,融科學探索和藝術詮釋於一體,將宇宙中真實、分散、抽象的數據,通過數字裝置、互動體驗、動態雕塑和前瞻性設計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這些展品既包含對人類與地球和宇宙關系的思考,又有對宇宙數據和圖像的可視化研究,還有對空間污染治理以及對未來人類太空生存的探索。
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實驗博物館學實驗室提供的交互裝置“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模擬器”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的關注。據了解,宇宙中存在與無線電通信系統頻率相似的無線電波共振,有些無線電波在宇宙中傳播的時間長達138億年。分析這些信號,有助於研究第一代恆星和星系的形成。
展覽中還有一系列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師生為未來行星之旅設計的作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師丹青告訴記者,科學和藝術在山腳下分開,又在山頂匯合。“作為學校教師,我們希望學生一方面能有科學思維,掌握技術,另一方面又能有探索性、實驗性的設計思維,並將兩者結合起來。”
在這個充滿多元色彩的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如繁星般閃爍,各自散發著獨特的光芒。國家博物館化身一座巨大的文化舞台,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與文化在此匯聚,廣西游客馬琳感慨:“原來以為就是看博物館,沒想到可以在國博看世界。”(鄧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