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文化報記者程竹報道:從2006年到2014年,中國歌劇舞劇院歌唱演員高保利參加了8年的“三下鄉”演出。他說:“‘三下鄉’是我藝術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訪貧問苦是將物資送到百姓手中,‘三下鄉’則是將精神食糧送到百姓手中,從某種程度上講,送精神甚至比送物資更重要。”
“在沒有‘三下鄉’之前,我曾在一個縣裡的劇團工作,每年都會到廠礦、學校等地方為當地百姓演出,但觀眾的回應並不熱情,甚至有村民直接把節目單當成了買菜的包裝紙。”高保利說,“當時我就在想,是不是給老百姓送上一台節目或者送上一台戲,就代表文化‘三下鄉’了?我們力所能及組織的演出是否就是老百姓想看的?”高保利開始意識到,僅憑為老百姓服務的一腔熱情是不夠的,要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實際需求,需隨時調整思路。“在中國歌劇舞劇院,劇院的領導不斷地考慮怎樣讓‘三下鄉’的節目更接地氣,後來決定將《四季情韻》晚會作為‘三下鄉’主要慰問演出節目,並根據當地百姓的需求不斷調整、充實內容,參演人數已由原來的30人增至如今的100多人。”他說。
高保利認為,藝術普及應該有一個長期規劃,也應該有戰略思考。“三下鄉”活動應成為一種常態,比起城市來,農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迫切。
上一篇: 2014年 國家藝術院團改革求新 |
下一篇: 心間回響溫馨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