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6月10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齊物等觀——2014年國際新媒體藝術三年展”在熱烈而隆重的氣氛中成功開幕。中國美術館作為全球第一個將“新媒體藝術”列入學術視野,並成功實現三年展規模的美術館,繼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文化項目“合成時代——媒體中國2008”及2011年“延展生命——媒體中國2011”展覽後,一直到2014年的“齊物等觀——2014國際新媒體藝術三年展”,國際新媒體藝術展作為三年展項目,成為中國美術館的學術展覽品牌項目,展覽匯聚來自全球最新媒體藝術家的優秀作品,展示藝術與科技在新的文化語境下的發展狀態。為國際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搭建一個不斷完善的寬廣平台,同時也為中國觀眾拓展更加開放與多元的審美境界呈現了值得期待的視覺盛宴。
本次展覽集合了來自美國、法國、意大利、土耳其、韓國等22個國家和地區的65位藝術家的58組件媒體藝術作品,絕大部份作品是首次與中國觀眾見面。是一次國際新媒體藝術大規模的集中亮相,展覽的作品,一方面強調藝術作品作為探討哲學命題的載體意義,另一方面更是意在突出媒體藝術的科技含量和互動價值,展覽中的許多作品需要和觀眾一起來完成實現。本次展覽舉辦之際,中國美術館還邀請部分國內外知名哲學界、媒體理論界和藝術界研究“物”這一命題的學者展開討論,探討“物”的意義和觀察與體驗“物”的方法。同時展覽期間,組織志願者隊伍為觀眾提供導覽,並開展大學生走進國家美術館的高雅藝術活動。
國際新媒體藝術三年展項目能夠持續辦下去並形成品牌,主要得益於前兩屆的展覽收到得非常強烈的良好的社會反響。一種反響來自於藝術界內部,看到中國美術館空間裡,有這麼多國際優秀的藝術家,帶來他們最新的作品。另一個反響來自觀眾,因為中國在一個開放的時代,如何使公眾的審美境界更加開放,或者更加的了解全球。如何能夠使公眾從藝術的創造性,藝術家的創新藝術中,獲得關於創造性的價值的認識。新媒體藝術展在這方面起到了最好的作用
中國美術館發起國際新媒體藝術展,是經過思考和努力判斷中國藝術在這個時期發展所需要摸索的當下藝術新創造。中國美術館舉辦了許多傳統形態的展覽,讓公眾了解藝術在當今創作上的探索,但對於新媒體藝術,這樣一個比較前沿性的領域,中國美術館更是需要在全球文化的條件下不斷的推出新的主題,形成固定化的展覽機制,由此使新媒體藝術在中國形成廣泛的交流,喚醒觀眾對新媒體藝術發展的認知。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國際新媒體藝術不僅體現出活躍的現場觀感氛圍,更體現出深刻的學術品質。”
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是一個國家文化建設不可缺少的內容。在媒體時代,特別在媒體軟件和硬件不斷發展的時代,藝術如何借助媒體科技的力量同時又能體現藝術家的社會關懷,文化關切,特別是從藝術創造性思維的角度,能夠使媒體藝術產生廣泛的影響力,對於社會公眾在認知世界上是一次眼界的開闊。雖然展覽的主題在知識學界將引發在科技條件下對物體的屬性與生命涵義的深刻思考。但從開展後的觀眾反響來看,新媒體的展覽形式卻可以吸引各個層面與不同知識背景觀眾的熱情參與及積極關注,使觀眾在傳統的參觀美術館的體驗中,獲得新藝術形式帶來的欣喜與快感,拉近了美術館與公眾的距離,滿足了人民群眾不斷增長與發展的審美文化需求。努力使中國美術館在國家文化地標與文化審美家園的多元選擇的新形勢下不斷增強活力,推動美術館文化進一步的探索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