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美術館
中國美術館
“情系寨鄉——李惠貞捐贈西南少數民族背扇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發布時間:2016-08-23 11:17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6-08-23

開幕式現場

  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情系寨鄉——李惠貞捐贈西南少數民族背扇精品展”於8月19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此次捐贈項目獲批由文化部財政部共同設立的國家美術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這是國家對李惠貞女士無私奉獻的肯定與褒獎。珍貴背扇的入藏,也彰顯了中國美術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和對民間藝術的尊重。

中國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馬書林主持

  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巡視員馬盛德,中國藝術報社社長向雲駒,中國海關博物館館長倪雲,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副館長楊源,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秘書長肖清波,中國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院長馬路,原中國美術館民間美術部主任廖開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楊陽,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秘書長李友友,香港大學教授、敦煌研究院特別研究員李美賢,晉德書院小學校長羅美寶等嘉賓,以及本次展覽的捐贈者香港福慧教育基金會副主席李惠貞出席了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馬書林主持。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致辭

  吳為山對到場的領導、嘉賓,特別是李惠貞女士、李美賢女士表示感謝,並以作品美、心靈美、無私美組成的大美概括了本次展覽,吳為山館長說到:“希望所有的中華兒女的心,所有愛美的心都會聚到一個點上,讓我們共同把中華民族的事業做好,把國家的事業做好,把人民的事業做好,一心向著未來的美,將美的事業發揚光大。” 

  吳為山繼而介紹到,這個展覽的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故事,李惠貞女士心系祖國,將寄托著千千萬萬個母親的殷殷希望和見證著她們心靈美的背扇捐贈於國家藝術殿堂,化為一泓美的清流,匯入偉大民族美的洪流而生生不息。巨川非一源,這種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合力。它以精神的美、形象的美、智慧的美、創造的美書寫著美麗的中國。

香港大學教授、敦煌研究院特別研究員李美賢致辭

  香港大學教授、敦煌研究院特別研究員李美賢女士介紹了本次捐贈展的緣起,她呼吁到:“今天,這麼多背扇回歸了我們的祖國,就像失散多年的孩子回到母親的懷抱一樣,我更希望將來更多人能像李惠貞一樣,讓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到我們祖國的懷抱。”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副館長楊源致辭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副館長楊源女士對促成此展的李惠貞女士、捐贈者李美賢女士的義舉表示了感謝,特別對中國美術館長期以來從事民族民間藝術的研究保護工作表示感謝,她說:“中國美術館不僅接受了捐贈,還成功地申報了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並成功的舉辦本次展覽,這是中國美術館為保護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品做出的又一個貢獻,所以我特別感謝中國美術館。” 

香港福慧教育基金會副主席、本次展覽捐贈者李惠貞致辭

  本次展覽的捐贈者李惠貞女士說:“我也很高興能成功地把我所收藏的民間珍貴的藝術品送回祖國的懷抱。”她表示:“這些作品除了體現少數民族婦女邊帶孩子邊勞動的智慧外,母親的一針一線縫上了對孩子的愛,對孩子未來的祝福。為了讓這些文化遺產得以傳承,我決定將這批刺繡背扇贈與中國美術館,在李老師的引見下,感謝中國美術館答應妥善保存這批藝術品,作為國家美術館的永久藏品。今後我希望透過展覽和講座讓普羅大眾得以欣賞的同時,也為專業人士提供研究、觀摩的機會,讓中國少數民族歷史及文化得以流傳後世。” 

吳為山向李惠貞女士頒發捐贈證書

  展覽中,來自西南四省二十多個地區、八個少數民族的精美背扇集中亮相,讓觀眾盡享絢麗多姿的民族藝術盛宴。這些珍貴的民族藝術品均來自香港“福慧教育基金會”副主席李惠貞女士的捐贈。她從海外收藏回大量西南少數民族背扇後,向中國美術館無償捐贈了其中的1770件。如此大規模、高品質的民間美術捐贈,是對國家與人民、對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一次巨大貢獻。吳為山館長說:“中國美術館,以美的事業為崇高使命,我們在收藏美的作品之同時也領下美好的心意。” 

  捐贈展以“情系寨鄉”為題,一方面意在通過這些技藝高超、紋飾精美的背扇,讓人們感受到西南少數民族婦女用美好情感和偉大母愛織繡起來的絢麗多姿的民族藝術。另一方面,“情系寨鄉”也寓示著李惠貞女士慷慨出資收藏並無私捐贈給國家惠民的人文情懷與拳拳愛國心。她又如同一條七彩的紐帶,聯系著寨鄉與華夏兒女之間的情愫。 

嘉賓合影    

  海外遺珍重回祖國 

  李惠貞女士,是香港百老匯攝影器材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百老匯慈善基金董事長、福慧教育基金會副主席,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和義務工作已20年。她曾不遠萬裡自費十幾次往返加拿大和四川大涼山之間,給無數涼山孤兒和貧困學子送去母親般的溫暖﹔也曾於汶川地震期間,捐助千萬元物資。鑒於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同時對近年大量流失到海外的民族文物感到心痛惋惜,在好友香港大學李美賢教授的聯絡下,從美國收藏家手中收藏一批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背扇,並將其中1770件背扇,也是數量最多的一批送到中國美術館,作為永久收藏。這些背扇分別來自貴州、湖南、廣西、雲南等地的八個少數民族,尤以貴州織金、納雍、黔西等地的苗族背扇數量最多最豐富,制作年代跨越清晚期到上世紀80年代,很多寶貴的刺繡珍品如今已不可再生。 

  李惠貞女士用自己的善行義舉,使大量遺散海外的少數民族織繡藝術回歸祖國,意義非同尋常。它為中國美術館少數民族織繡藝術的收藏增添了亮麗的一筆。同時,中國美術館也會成為這批輾轉於海外的民族文物的最美的歸宿。

展覽現場的背扇制作

展覽現場的背扇制作

  最大規模的背扇捐贈 

  背扇,也叫“背兒帶”,是少數民族婦女們在趕集或勞作之時背負嬰兒的帶子。背扇不僅是實用品,也是呵護幼小生命的保護體,更是母親與孩子緊密的連接。因此,背扇在濃濃母愛的傾注下,被裝飾得無比精致、美麗。從色彩搭配到造型藝術,這些以織、繡、染、鑲、緄工藝制成的背扇,是用愛交織成的美麗畫卷,不僅彰顯了母愛的光輝和婦女們高超的技藝,更是西南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最集中的展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的進程,這些美麗的背扇、服飾越來越顯得珍貴而不再復得。 

展出的背扇

展出的背扇

  背扇既是西南少數民族勞動婦女重要的生活用品,也是本民族審美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有形載體。婦女們用自己的慧心巧手,把對生命的呵護、對祖先的懷念以及對自然萬物的熱愛都融入到小小的背扇之上。理解了它們,也就理解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歷史、文化和情感內涵。以苗、侗為代表的少數民族背扇,分別以本民族崇信的魚、桐子花、石榴與榕樹花、混沌花、蜘蛛等,暗喻陰陽相交,枝繁葉茂,子嗣綿延。同時,又附加了諸如香囊、流蘇、亮片等飾物,同樣是為了避邪護生。西南少數民族大多沒有自己的文字,對本民族歷史的記憶主要來自心口相傳的故事傳說、詩歌,及以服飾紋樣為代表的象形圖案之中,即所謂“穿在身上的史書”。苗族背扇中,那些被稱為“彌埋”和“浪務”的抽象紋飾,即表示苗族人跨越高山大河,一路南遷的歷程。這些沉重的記憶被抽象化後定格在背扇之上,籍此熏陶後輩,傳承本民族的文化與歷史。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美上加美的展覽 

  徜徉於展廳之中,一件件異彩紛呈、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背扇讓人目不暇接,彷佛置身織繡藝術的寶庫。在中國美術館五層的中央展廳,幽雅的靛藍色背景、巨幅的貴州苗寨圖片,用木架結構模彷侗寨民居搭建出展示區,以及用竹竿懸挂起的精美背扇,令觀眾一邁入展廳便有置身於西南寨鄉之感。而陳列其間的古老的苗族織布機、編帶架、各種植物染料以及繡花工具,則讓觀者對這些融入了偉大母愛和巧思的精湛技藝有直觀而全面的了解。此外,展廳中還設置了背扇模型,觀眾可以親自動手操作系綁。 

  本次展覽,從李惠貞女士捐贈背扇中精選150余件,以饗觀眾。這既是一次民間藝術的視覺美旅,也是充滿愛與奉獻的展覽。正如吳為山所說:“人間最美的是親情,人間最愛的是母愛!當母親將這情和愛以一針一線繡出來,成為美麗的圖案,那麼這便是美上加美,是人間的至美!”在此,特別感謝李惠貞女士的無私奉獻。她這種愛國行為使我們能有機會欣賞這些數量巨大且美輪美奐的藝術作品。同時,也希望喚起更多的有識之士為國家藝術品收藏貢獻自己的愛心。(來源:中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