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時值陳師曾誕辰140周年之際,由中國美術館主辦,故宮博物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畫院、北京榮寶齋共同協辦的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朽者不朽:中國畫走向現代的先行者——陳師曾誕辰140周年特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媒體見面會現場
11月16日下午,在中國美術館五層展廳舉行了展覽媒體見面會。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副館長謝小凡、副館長安遠遠,中國美術館工作團隊及在京媒體近百人出席了活動。
中國美術館匱藏陳師曾作品一百余件套,僅有部分作品曾在聯展中展出。三年來,隨著“典藏活化”系列的開展,藏品的系統研究、深入挖掘以及精彩展示已經使此系列成為中國美術館展覽的重點品牌,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好評。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發言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謝小凡發言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主持
中國美術館修復中心工作人員、展覽執行策劃鄧鋒發言
活動現場,吳為山代表中國美術館歡迎了記者們的到來,並感謝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中國美術館的支持,他說:中國美術館的“典藏活化”要靠媒體,你們是我們“典藏活化”最重要的合作者,隻有通過你們廣泛的宣傳,正能量的宣傳,才能起到真正的活化作用。讓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國美術館不僅是一棟威嚴的建筑,同時也是一座匯聚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高峰。
展覽聚集陳師曾各類藝術作品兩百余件,一方面展現其於中國畫各科推進的傳承與創新,另一方面呈現其於書法、印章、詩詞以及漫畫、畫銅、箋畫等多方面的綜合藝術成就,尤其是特設專廳,以“沙龍雅集”方式鉤沉其生平、交友、著述,力圖部分還原陳師曾與民初文藝界往來的藝術交往圈。在全面研究展示陳師曾的畫學思想和藝術實踐的同時,也希望借此揭示其對於二十世紀中國畫走向現代的開拓價值和文化啟示。
媒體提問
“朽者”何許人也?又緣何“不朽”呢?
吳為山介紹到,在中國繪畫“走向現代”的歷史進程中,有這樣一位自號“朽者”的先行者。他不同流俗,畫吾自畫,集詩書畫印和新知識素養為一身﹔他以深厚的筆墨功力,傳承金石寫意之風,並在直面現實中創作出具有人文關懷的杰作﹔他投身藝術教育與畫會活動中,積極推進中日藝術的交流合作﹔他提攜同道,與民初藝壇共同開創出北京畫界的新局面……然而,他僅僅活了四十八歲,他便是在逝後被吳昌碩題為“朽者不朽”、被梁啟超評為“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的陳師曾。
陳師曾(1876-1923),名衡恪,字師曾,號朽者、朽道人,其出身於晚清江西名門,祖父陳寶箴、父親陳三立、六弟陳寅恪,當今文史學界習稱“陳門四杰”﹔陳師曾早年留學日本,與魯迅、李叔同等結為文藝摯友﹔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南通與長沙,並全心致力於詩書畫印的深研,求教於海上巨擘吳昌碩﹔1913年底,其赴北京任教育部編審,居京十年間,在多所高校任教,參與多個畫會活動,發現並推廣白石老人,勤於創作、著述與講演,留下數千件藝術作品和數十篇畫學精義。
然而,或許這與他1923年早逝,作品散佚,又未曾舉辦過全面的藝術展覽有關。就其自身的人生經歷和藝術成就而言,一般觀者也許並不是那麼了解,即使是今日畫壇,想必很多人也僅是樂道其提倡“文人畫之價值”、知曉其創作《北京風俗圖》等。時間流逝,知者寡落,何況自今距其誕辰已是整整140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吳為山稱,“可以說,這是朽者陳師曾去世後首次在國家最高美術殿堂的集中陳列。在全面研究展示其畫學思想和藝術實踐的同時,我們也希望借此揭示其對於二十世紀中國畫走向現代的開拓價值和文化啟示。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平台,中國美術館一直以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公眾美育服務、建構時代精神為宗旨,此次特展的舉辦正是對於民族精神和經典文化的挖掘和弘揚,並由此彰顯二十世紀中國藝術的自覺、自信、自強。”
展覽位於中國美術館五層展廳及六層國寶廳,展期至2016年12月20日。 (來源:中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