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頌》舞美效果圖
由中國文聯、北京大學、中央歌劇院聯手打造的“屈原頌——大型交響清唱劇”將於2015年6月20日、21日搬上中國劇院的舞台。屆時中央歌劇院院長、藝術總監、著名指揮家俞峰將親自指揮劇院百人合唱團、百人交響樂團、朗誦藝術家和眾多歌唱家一起演繹這部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清唱劇首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屈原頌》正是這樣一部響應文藝座談會號召,結合新時代條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清唱劇作品。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政治家,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屈原頌——大型交響清唱劇”是由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中國文聯黨組書記趙實,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原黨組書記胡振民擔任總顧問,武警部隊原副政委劉世民中將領銜策劃和編劇的,劉世民介紹說,屈原正道直行的偉大人格、積極入世的崇高抱負、懷邦愛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積極的現世價值,希望通過這次清唱劇向觀眾展現中國之所以成為今日泱泱大國的古老根底和整個民族偉大的精神傳統,激勵現代人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遠理想和愛國精神。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推出這部作品更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著名導演王湖泉介紹說:“物換星移,屈原的身影在歷史的風塵中從未離開我們,但當年輕的司馬遷駐立汨羅江邊悵望千秋之時,依舊會為他洒下深情的淚水。屈原怨憤的聲音在滾滾江流上漸行漸遠,卻悲而彌壯……也許司馬遷正是聽到了那撞擊他心靈的聲音,於是他揮起了如椽之筆,著成信史光照塵寰,讓世世代代的人們傾聽屈原用忠貞與高潔演繹的永恆旋律。‘屈原頌——大型交響清唱劇’以屈原的楚辭作品為基本依據,遵循浪漫主義的創作原則﹔運用原文詠誦、原創歌曲演唱等藝術形式﹔借助舞台美術、燈光造型和多媒體展現等多樣化的舞台手段,呈現屈原亙古常輝的美政思想、高潔品格、上下求索的精神和愛國情懷。”
清唱劇《屈原頌》由六部分組成,依次為序、第一章美政思想、第二章高潔品格、第三章上下求索、第四章國殤之痛和尾聲。
“修明法度立下那鐵規矩,依法治國,國家才能巍然屹立。”清唱劇第一章《美政思想》以屈原與利益集團的斗爭為主線故事,闡發了屈原“修明法度”“舉賢任能”“反對腐敗”“為民做主”的美政理想。
“天地間嘉美的橘樹,稟受天命生長在南方國度。志向專一,不可遷徙。”清唱劇第二章《高潔品格》以許多人希望屈原改變處世策略,而屈原依然堅定信念,不願同流合污為主線故事。突出屈原“獨立不遷”的高貴品質。
“為何有屈原?生長在楚川。怎樣才能讓,天下更美滿?怎樣才能讓,蒼生都平安?”清唱劇第三章《上下求索》以屈原《天問》為主要依據,展現他投江前追問天地的豪邁氣象、探求大道的雄闊志氣。
“滔滔巨浪,訣別哀傷。錚錚風骨,萬世永揚。”清唱劇第四章《國殤之痛》以楚國傾覆,屈原投江為主線故事,突出屈原敢於為理想、為國家犧牲的愛國精神和剛烈的楚人氣質,為全劇抹上了深沉、悲愴的色彩。
中央歌劇院組成了強大的演出陣容,從演員到樂團到舞美,都精心演繹,力求帶著現場觀眾穿越時空,回到兩千多年的戰國末期,追隨屈原做一次偉大的精神遠游,深刻感悟以屈原為代表的中華先賢濟世愛民的高尚品格和愛國主義精神。為了更好地實踐這一目的,舞美設計師林立苦心構建舞台效果,他將舞美設計整體表達為水墨風格,台口兩側分別是以水墨為元素,篆字暈染其中,有些埋在底色裡,有些立體突出,文字和編鐘等形象在水墨長河中時隱時現,讓歷史的長河和水墨融匯在一起,營造出大氣磅礡又不失變化的歷史感。配合投影幕水墨風格的影像和豐富的場景變化,完美呈現兩千多年前的歷史場景,謳歌屈原高潔的品格和偉大的精神!
據了解,“屈原頌——大型交響清唱劇”是“中華經典系列詠誦”活動自2008年啟動以來推出的第九部作品,承繼了中華經典系列詠誦在音樂創作和舞台呈現上所形成的“庄、雅、朴”總基調。在此之前,該項目已先後完成了《道德經》《詩經》《孫子兵法》《論語》《孟子》《孝經》《大學》等七部國學經典的八部舞台藝術作品,累計在海內外演出 20多場,受眾近4萬人,創造了一種讓國學經典走出象牙塔、走進百姓、走向世界的嶄新形式,已經成為一個有影響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