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央歌劇院在寧波普及歌劇知識
一、開啟“央地合作”的模式 任重道遠
“央地合作”模式受贊揚
2012年崛起的新城——寧波市鄞州區,在城市建設發展走上平穩之路後,首先想到以文化發展帶動文明建設,這個想法正與中央歌劇院挖掘地方文化的思路相吻合,通過劇院創作人員實地採風,當年打造出九連劇《鄞地九歌》,該劇在北京首演即獲得極大成功。文化部公共文化司領導觀看演出後高度評價了這一“央地合作”模式的成果,並說這是“高雅藝術下基層,群眾文化上殿堂”。
幫扶提高了民眾的文化素養
此後,中央歌劇院攜該劇再赴寧波鄞州公演,更是獲得極大的反響。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演出進行中觀眾的嘈雜和秩序的混亂,與演出成功形成強烈反差,這不由得引發了劇院的思考。如何提高普通觀眾的音樂素養與欣賞水平是打造文明城市的重大課題。
於是,歌劇普及講座、演唱專項輔導等多種形式的文化幫扶活動在鄞州文化館、寧波圖書館相繼展開,中央歌劇院院長俞峰教授親自帶領歌唱家們為群眾講解歌劇知識,歌劇演員示范演唱、聲樂指導輔導群眾排練成了寧波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線。
“央地合作”結碩果
寧波市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始發港,在經濟發展飛速的同時,產生了強烈的文化需求,中央歌劇院多次在寧波開展的音樂講座不僅普及了藝術知識也提高了觀眾鑒賞能力,深入群眾輔導排演更是培養出不少藝術骨干。兩年的時間,當中央歌劇院帶著以寧波服裝工業崛起與發展為題的原創歌劇《紅幫裁縫》來到寧波首演的時候,爆棚的劇場與良好的秩序給藝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紅幫裁縫》於2014年4-5月在寧波周邊各個鄉鎮、文化館、學校等共進行了十多場巡演,精彩的演出不但深深地吸引了地方觀眾,還進一步提高了觀眾的藝術欣賞水平。在演出之初,一些觀眾開始還一邊嗑瓜子一邊看演出,到最後都被精彩的演出吸引連瓜子也忘記嗑了。當演出結束時,在觀眾如雷的掌聲中,演員們站在舞台上,不僅收獲了演出的成功喜悅,心中還涌動著為人民服務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原創歌劇《紅幫裁縫》的成功演出與當地群眾藝術素養的提高是“央地合作”結出的又一豐碩成果。該劇在中央歌劇院“公共文化開放日”再次搬上首都舞台後,於2014年9月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這不但填補了文化部和中央歌劇院在該項目的空白,還掀起了寧波文化熱,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原創歌劇《紅幫裁縫》首演之初的新聞發布就獲得了文化部的高度關注,文化部副部長董偉親自出席了新聞發布會,並代表文化部表達了對中央歌劇院藝術創作的重視和支持。他說:“歌劇是舶來品,要怎樣運用西方的這種藝術樣式來表達我們中國的題材、講述中國的故事、反映我們的民族精神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希望通過這次中央歌劇院與寧波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及寧波市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的合作,能夠在民族歌劇的創作上有新的探索並取得新的成果。”從每場演出結束後觀眾的掌聲和媒體的贊譽聲中,我們不難發現這種嘗試是十分必要的和成功的。
均衡發展的辦院理念獲得成功
打鐵需趁熱,緊接著,中央歌劇院在2014年10月在第六屆國際聲樂比賽(寧波)上成為最大的亮點,在短短的10天內成功舉辦了歌劇周,連續上演了歌劇《女武神》、《白毛女》、《茶花女》三部國內外經典歌劇。從座無虛席卻井然有序的演出現場中,人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藝術之源在民間,幫扶成果促發展”。
中央歌劇院在寧波的歌劇周不僅在2014年的金秋掀起了寧波的文化熱潮,也鍛煉了代表國家藝術形象的歌劇鐵軍。在十余日的時間裡,多場比賽、一場音樂會、三部歌劇,這種工作難度和強度在過去可能是一種開玩笑的提法,而如今在寧波大獲成功。中央歌劇院從“央地合作”的嘗試到卓有成效的幫扶,從吸取當地人文精華到反哺新劇創作大獲成功,含金量極高的國家級獎項證明了這條藝術“從人民中來,到群眾中去”的亙古不變之理。而寧波觀眾對歌劇周期間“三女下江南”——中西方經典歌劇輪番上演的熱烈歡迎與充分肯定,更讓我們歌劇人倍感欣喜,也看到了中國歌劇市場的廣闊天地。寧波市委市政府已經決定要組建寧波交響樂團,從前期籌劃到招考,再到樂團的運行都要請中央歌劇院全程協助幫扶。
幫扶,創作,精品相互促進
中央歌劇院數年來在寧波的幫扶、共建實踐,是提高城市文化素養,繁榮文化市場,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成功范例,同時也是劇院發展創新劇目極為重要的途徑。藝術家走到基層去,走到百姓間,汲取靈感、獲得第一手材料,是創作優秀作品的基礎,同時也與三大辦院理念和均衡發展目標高度吻合。
二、海疆文化基地建設初見成果
長期幫扶要建立文化基地
建立文化基地是長期幫扶的又一重要舉措。無論是幫扶活動還是下基層演出,建立長期機制都會對當地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一場演出、一次活動,或許隻能給群眾帶來一時的享受,而建設文化基地,則是用演出、輔導、講座、創作等一系列形式將整個地區的文化氛圍帶動起來,使所有的幫扶活動更加行之有效。
把好事辦好
三沙市是祖國海防線上的南大門,當地駐軍對文化生活的渴望不難想象。文化部“美麗中國 ?海疆行”活動得到了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董偉的大力支持。這次活動凝聚著全國文化工作者對三沙軍民的拳拳心意,標志著覆蓋了全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網絡建設,在萬裡海疆的南大門填補了新的空白,翻開了新的一頁。“海疆行”活動開始後,中央歌劇院率先參與其中,斥資百萬,為三沙武裝了一個燈光、音響現代的劇場。在劇院領導“要把好事辦好”的思想指導下,劇院在整個捐贈過程中沒有使用老舊設備,而是從國內外新購置了燈光總調控台,照明、音響等各種設備,還派專人於2014年3月赴永興島進行安裝。
艱辛從旅途開始
設備上島、安裝人員上島,是使捐贈物資發揮最大作用的唯一方式。於是,“一老帶三新”的中央歌劇院安裝輔導小隊出發了。旅途的艱辛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當在海上遇到5米高的風浪時,船體傾斜最大可達近40度,不要說站立行走,就是躺下,極度難忍的眩暈也纏繞著每個人,80後的姑娘張玥,在海水打入船艙淹沒了她新買的手機時,連拾起的力氣都沒有﹔就連1米8的大漢鄭海慶此刻也無法站立起來﹔50開外的領隊牛國偉說,看著這樣的風浪,當時心裡打鼓,自己還能不能回到北京。當船順利靠岸,看到官兵興奮、激動的神情時,大家頓時忘掉了身體的不適,也忘掉了大海的風浪。
困難磨練出鐵軍
四至五天的安裝與輔導是此行的時間表。但安裝小隊到達當天部隊就接到軍事行動命令,不得不要求小隊人員兩天後離島。這讓幾位同志心裡非常為難,還沒有休息調整過來怎麼進行帶有登梯爬高的安裝工作?但不安裝完畢就回京,設備沒人會用,捐贈效果就幾乎為零了。此時,部隊的小戰士們圍在劇院送來的新鋼琴前,用一個手指斷斷續續地彈出自己編寫的歌,大家唱著,歡樂著……這質朴又難得一見的場景感染著安裝小隊的每個人。干,死也要完成任務。接下來的兩天,安裝小隊廢寢忘食,沒日沒夜,戰士們被感動了,記者們被感動了,當地民眾也被感動了。安裝小隊不僅在當地戰士的幫助下順利完成了安裝,還在兩天的時間裡,以圖、文、錄像等多種形式進行輔導,教會了小戰士如何使用這全套的現代化設備。
48小時的連續奮戰很快過去了,安裝小分隊即將啟程回京,劇場內燈火輝煌,戰士們用自己的表演來給他們感謝的人送行。開船前,政委和安裝人員的手緊緊相握,久久不願鬆開。這,就是新時代的文藝鐵軍,這,就是新時期的“軍民魚水情”。
海疆南大門呈現文化熱
三個月後,中央歌劇院黨委書記嬴楓、編劇胡紹祥等陪同文化部副部長董偉再赴三沙為“美麗中國 ?海疆行”正式揭牌,而中央歌劇院“西沙文化服務基地”此刻也正式挂牌。在祖國最南端的現代化的劇場裡,領導和工作人員共同欣賞了戰士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人們不禁感受到,海疆文化熱已在這裡開花。
三沙市是祖國海防線上的南大門,中央歌劇院用高檔的燈光、音響設備讓駐島軍民感受到了文化春風化雨的魅力。同時,這一暖心惠民的生動實踐,也不斷推進著南海特色文化的創新發展,並進一步激發了全體官兵扎根南海、保衛南海、建功南海的正能量。
今年海軍政治部已與歌劇院接洽,擬選擇最好的時機請劇院的演員上島演出、輔導,並請劇院的編劇採風,編寫體現海島風土人情的劇目。這可以說是海疆文化最值得期待的碩果。
從祖國海岸線的南大門到祖國最北海岸線的起點
祖國海岸線最北端的東港是中央歌劇院最早建立文化幫扶文化基地的地方,從2010年9月開始,劇院多次來到東港進行演出, 廣受歡迎,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加之當地對文化發展的極度渴望,劇院決定在這裡建立基地,派藝術家輔導,舉辦講座,與當地民眾同台演出等。幾年過去了,在劇院的幫助下,這裡的群眾文化活動上了新台階。
2015年4月,中央歌劇院團委再次組織青年歌唱家來到東港,為人民放歌,為群眾服務。這一親身經歷,讓青年演員們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也促進了他們的迅速成長。
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密集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以各種方式展開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在中央歌劇院緊鑼密鼓地展開,在劇院支持下,一系列慰問演出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而正是有了東港這樣的文化基地,才能更好地將這種幫扶方式常態化。除此之外,劇院已成功舉辦過數次這一主題實踐活動:
2014年12月13日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遇難77周年紀念日和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一天,中央歌劇院在俞峰院長的帶領下與中國人民大學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堂聯合演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音樂會《金陵祭》。整台紀念音樂會由鋼琴協奏曲《黃河》和交響大合唱《金陵祭》兩部分組成,其中,由作曲家金湘創作詞曲的《金陵祭》是中央歌劇院特別為本次公祭日所排演的,分為序歌、屠城、招魂、月光、涅盤、終曲6部分,包括童聲獨唱、女聲獨唱、混聲合唱多種演唱方式,詮釋了民族的災難和重生的艱難。正如中央歌劇院院長俞峰說:“這場音樂會的意義在於使每一個中國人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凝聚力量、奮力拼搏,特別是青年學生們更應不忘歷史、開創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促進共同發展和時代進步。”
2015年1月3日,中央歌劇院院長、藝術總監、首席指揮俞峰教授攜中央歌劇院歌劇團、合唱團、交響樂團一百八十余位藝術家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演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為清華大學的近千師生獻上中央歌劇院的新年祝福。這場演出既是“高雅藝術進校園”項目的延展,也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工作走進校園的一次成功經驗。
2015年1月6日,中央歌劇院院長、藝術總監、首席指揮俞峰教授攜中央歌劇院歌劇團、合唱團、交響樂團、舞台美術設計制作中心等近二百位藝術家赴寧波大劇院為當地觀眾演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音樂會版。中央歌劇院此次寧波之行,為甬城觀眾帶來這部優秀的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藝術精品,以音樂藝術為載體,通過現場與影音的結合,讓寧波觀眾在享受藝術之余,受到了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2015年1月7日,中央歌劇院青年指揮朱曼攜中央歌劇院歌劇團、交響樂團等近一百位藝術家赴寧波市鎮海區寧波港海員文化中心為當地觀眾獻上了一場貼近基層百姓音樂文化需求的經典作品音樂會,作為豐富基層文化生活的新年禮物,送到鎮海人民身邊。
舉全院之力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
2015年1月30日,中央歌劇院歌劇團、合唱團、交響樂團、舞台美術設計制作中心等近二百位藝術家赴河北任丘,用不同形式為群眾帶去美的享受。當天下午,先是青年歌唱家、青年演奏家代表組成幾個小分隊,分別在任丘市石門橋鎮史村和任丘市榮盛機械廠進行慰問演出。演出場面熱烈,感人至深。當晚,中央歌劇院全體藝術家們以200多人的規模登上任丘市文化藝術中心的舞台,為當地勞模演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音樂會版。
這次演出最大的特點,就是劇院上下齊心、共同感受基層民眾生活,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為使演出更加精彩,院長俞峰親自帶領各演出團隊的負責人考察演出場地,當看到榮盛機械廠沒有舞台時,劇院決定請劇院自己的舞美工廠用演出歌劇的道具臨時搭建一個簡易舞台,讓長年忙於生產的車間也洋溢著藝術的氛圍。
在任丘市石門橋鎮史村的慰問演出開始前,村民們有些迫不及待,有人爬上了樹,有人上了房頂,還有人站到了體育器材上。廣場旁的一座農房成了演員的臨時化妝間,盡管條件簡陋,但藝術家們還是認真的做著演出前的准備,時不時聽到花腔女高音從農房小院中飄出來。農房的房主丁建芝是位熱愛文藝的老太太,小時候聽著“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在村裡唱大戲……”長大的她如今最大的夢想就是去北京看場國家藝術院團的演出。今天,演出到了家門口,丁大媽樂得合不攏嘴。
四、送去紅色經典 帶回英雄贊歌
中央歌劇院的藝術家們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心系人民、服務大眾是中央歌劇院的優秀傳統。2009年初,為響應黨的“讓四川地震災區的人民過好災後第一個的春節”的號召,中央歌劇院第一時間赴四川地震災區進行慰問演出。就是通過這次的演出,中央歌劇院與四川地震災區人民建立了深厚情感。
2014年11月,中央歌劇院帶著紅色經典《復興之路》音樂會來到四川綿陽演出,院長俞峰想到是否可以再赴北川,看看當年慰問過的災區。面對震驚世界的大災難,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生死觀都在發生巨變,也會經受考驗。英雄人物蘭輝就是在抗震救災中涌現出來的具有崇高人格的優秀共產黨員的杰出代表。此次再赴北川,藝術家被這裡的民風所感染,通過採風,得到了一手材料。在採風期間,他們與蘭輝同志的夫人周志鴻及生前同事、好友進行了深入交流,聆聽了蘭輝同志許多感人事跡,使蘭輝同志的形象進一步豐滿、鮮活起來。主創團隊還深入羌族自治鄉,考察了羌族人的生活習慣、服飾特點和風土民情,參觀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對羌族人的歷史、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為創作好《北川蘭輝》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一次紅色經典的演出,一次感人至深的採風,將一部優秀的歌劇作品——《北川蘭輝》推到人們的視野中,2015年5月,這部劇將在北京首演,歌劇院藝術家們期盼這部作品能成為新時代歌頌英雄的贊歌。
五、為繁榮邊陲文化培養領軍人物
2015年3月,來自邊疆西藏歌舞團的指揮石建平來到北京參加指揮大師班的學習。在短暫的一周培訓結束之後,石建平對院長俞峰提出能否持續在歌劇院實習半年,進行全方位的學習。院長欣然同意他的請求,並提出由劇院提供食宿,讓他在劇院全方位實習。這樣吃住在劇院,石建平不僅可以隨時得到俞峰院長在指揮上的指點,還可以接觸各個部門,學習劇目從創作到演出的全過程,從而為西藏培養一名從藝術到管理全能的人才,這個想法得到西藏歌舞團的極大贊賞,他們也很樂意石建平能夠持續在中央歌劇院學習,希望他通過全方位的學習,為西藏的藝術發展開拓出新路。
六、其它幫扶項目數不勝數
這樣的幫扶在中央歌劇院數不勝數,如劇院的招聘考核,寧波外事學校的招生辦集體前來學習招生與考試的全過程﹔劇院與株洲歌劇團建立幫扶關系,從創作到排演,劇院都派人輔導﹔劇院與地方合作,將在寧波市鄞州區鄞江鎮建設自然生態劇院﹔中央歌劇院文化產業發展中心將在安徽省三江鎮,以“藝術的眼光,科技的手法”建立《中國數字化舞美科技文化產業基地》。此外,在軍營、在工廠、在社區、在學校都能看到中央歌劇院的一線演員利用假期日、休息日免費為大家進行幫助與輔導。
啟迪
中央歌劇院將統一思想,履行國家級藝術院團的文化職責,當好文化工作的“宣言書”﹔宣傳文化惠民政策,引導群眾了解劇院文化惠民方式,當好劇院的“宣傳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將我們的文化藝術傳播到最廣大的群眾中去,當好人民的“播種機”。中央歌劇院一直開展的幫扶工作提高的是人民的文化素養,人民會用朴實和真情回饋創作的源泉,創作之源來自人民,精品體現人民,隻有全民有了很高的鑒賞力,才能促進創作走上新台階,出精品、出高峰作品的文化夢才能真正實現。 (來源:中央歌劇院)
上一篇: 屈原頌——大型交響清唱劇將在京演出 |
下一篇: 中央歌劇院“123”票價回頭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