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文化報記者張小蘭報道:文化部文化市場司新近發布的一項市場調查顯示,中國內地觀眾可以接受的演出票價是50元至200元,超過300元則較難接受。這一調查表明,民眾可以承受的票價,遠遠低於目前國內演出市場的實際平均票價。
調查結果一出,越來越依賴個人消費者購票的一些演出團體,頓時感到左右為難。當然,也有感到無比欣慰和釋然的,比如,文化部直屬的國家院團中央歌劇院。
似乎有著超前的眼光,早在去年2月,中央歌劇院就率先“自降身價”,推出了高雅藝術演出的“123”親民票價,即按照劇場座位分區,所有的演出票隻有100元、200元和300元這三個檔次,其中交響樂最高200元,歌劇最高300元。這一宗旨是為票價限高的票價政策實施一年以來,中央歌劇院的演出上座率顯著提升,僅該院在國家大劇院演出的平均上座率就達到85%,居於國家大劇院所有演出單位平均上座率之首。中央歌劇院院長兼藝術總監俞峰春節前夕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票價的問題不僅僅是演出市場的問題,它直接關系到文藝為誰服務的問題,票價問題實際上已成為文化惠民的核心關切,同時也是文藝院團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俞峰為什麼要“一意孤行”
去年2月,在來自於中央歌劇院內外的一片反對聲中,中央歌劇院院長俞峰大膽提出劇院的所有演出實行“123”的票價新政。劇院演出部門的同事們一開始著實想不通——高額的場租,不菲的創作制作排練成本,國家級演出單位的演出票價卻要遠遠低於演出市場的平均票價,這樣做究竟是為了哪般?在征求院外意見的時候,得到的反饋也是各式各樣的質疑之聲。
俞峰找來院裡各個相關部門的人員開會,苦口婆心地給大家做思想工作,一筆一筆給大家算經濟賬。凡事總得有個依據,俞峰把對國外頂級藝術院團演出票價調研的情況擺在大家面前:比如在月人均收入近3000歐元的法國,巴黎某著名歌劇院的一場大型歌劇演出的票價從5歐元到140歐元不等,一場交響樂的票價為5歐元至75歐元不等。在俄羅斯,低收入人群的月均收入為1.5萬盧布,普通演出票價則為100至150盧布,僅佔其月收入的0.7%到1%。美國藝術演出的平均票價是45美元,比較貴的每張100美元左右,美國低收入人群月均收入3000美元左右,普通票價佔月收入的1.5%,貴的佔3%。由此可見,中國演出票價居高不下的現狀,屬於一種非理性狀態,回歸理性票價是確保演出市場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作為一名來自文藝一線的黨的十八大代表,俞峰思考得更多的是文藝工作者如何貫徹落實黨的文藝方針,他認為,票價的問題體現了文藝的方向問題,關系到文藝為誰服務的問題,國家藝術院團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給民眾提供高質量的演出服務,提高和引導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果老百姓買不起票,看不起演出,那我們的演出又是為了什麼呢?他希望以票價為突破口,做好文化惠民,老百姓需要精神食糧,院團也需要老百姓。再者,國家已經制定了給文藝院團的演出補貼政策,如果把這筆錢都實實在在地用於補貼演出,加之政府逐漸加大這樣的補貼,院團演出實際上是絕對吃不了虧的。
在俞峰的堅持下,中央歌劇院於一年前果斷推出了“123”演出票價,並在中國文化報等媒體上發出了宣傳呼吁。2014年3月,從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起步,該院全年堅持“123”親民票價,今年也將繼續堅持下去。在高票價的時代,中央歌劇院看似有些低得瘋狂的親民票價,得到了老百姓的熱烈歡迎,就連不少原來找票要票觀看演出的人,也不好意思再向劇院伸手要票,紛紛自掏腰包購票。一些其他的院團和演出機構也陸續開始嘗試降低票價。
“123”帶來哪些驚喜
毋庸置疑,低票價受到老百姓的由衷歡迎,此為第一驚喜。那麼,“123”票價新政能給中央歌劇院自身帶來什麼好處嗎?
俞峰開心地說,好處很大啊,一年的“123”票價,我們劇院培養了一批穩定的自掏腰包看演出的歌劇粉絲,劇院的演出質量也明顯提高了。這是發展歌劇事業所期盼的最大驚喜。
2014年,中央歌劇院在國家大劇院演出歌劇《圖蘭朵》,出現了觀眾爭先恐後搶著購票的難得景象,一時間倒票者、托人購票者不計其數,真可謂一票難求。2015年1月7日,中央歌劇院在國家大劇院演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演出票開演之前兩周就全部售罄。看到開演前為買不到票心焦的觀眾,俞峰更堅定了高雅藝術其實是有觀眾的認知。
據悉,在票價動輒八百上千元的年代,中央歌劇院前幾年演出的購票上座率最差的時候僅有一兩成,不得不送票給人看,與如今擠滿了購票觀眾的劇場,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票價合理了,演出市場回歸了一種正常的狀態,作為劇院藝術總監兼指揮,俞峰有一種如釋重負的快感。他感慨地說,以前一邊指揮,一邊腦子裡還要思考著如何推票,找哪個單位哪個朋友求助,演出越多,盤算著如何推票的心思也就用的越多,心真的不靜。如今,銷票的問題不再成為一種精神困擾,排練和演出的時候精神都更加專注。劇院負責宣傳的費斌處長說,滿場的購票觀眾,對演員的表演狀態和熱情也是極大的正能量的鼓舞,不少演員的表演也是“人來瘋”啊!藝術家們全力以赴,專心拍戲、摳戲、演戲,演出質量當然也就提高了。
“123”票價給中央歌劇院帶來的益處還有從被動生產轉為主動生產。以前在排演節目的時候,總是不得不屁股坐在如何有利於推票上,現在更多的考慮是我們應該給觀眾提供什麼樣有價值、高水准的演出,因為喜愛歌劇的觀眾買得起,願意看。
通過一年的實踐,“123”票價在解決文藝演出中院團與老百姓,政府與老百姓之間的關系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也讓人們對國家級藝術院團作為黨和政府的文藝隊伍,以為人民服務和鑄造靈魂為宗旨的工作態度,產生深深的敬意。
“123”票價的實施,在中央歌劇院內部也激發了文藝工作者思想境界的不斷提升。通過劇院組織的學習討論,大家意識到,黨和國家的文藝工作者,不能變成簡單的以掙錢為目的的合同工,應該義不容辭地肩負起承鼓舞社會士氣,提升精神情操的社會責任。
加快歌劇民族化道路的步伐
“123”票價實施一年中普通老百姓的購票熱情,極大地激發了中央歌劇院的全體演職人員的創作排演激情。
作為業內公認的亞洲最強歌劇院,中央歌劇院近年來接到的外國權威歌劇機構和劇院的演出邀請越來越多,僅2014年就先後赴意大利、韓國、突尼斯等國演出。出訪演出時,俞峰特別注重學習他國怎麼走歌劇民族化道路的經驗。他說,莫扎特最後用德語寫歌劇,貝多芬一生唯一一部歌劇是德語歌劇,韋伯、瓦格納等許多民族藝術家,積極探索歌劇的民族化,寫出了登峰造極的作品,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比如,要學習瓦格納,反思德國藝術家探索民族化道路的歷史,講好我們的中國故事。
中央歌劇院院一直堅持的藝術生產原則是,三分之一外國歌劇、三分之一原創歌劇,三分之一民族歌劇。去年,由中央歌劇院創作演出的歌劇《紅邦裁縫》榮獲“五個一”工程大獎,為文化部爭得了榮譽。而此前中央歌劇院探索歌劇民族化的另一部成功劇目《霸王別姬》,曾獲得中國政府文華大獎。俞峰說,今後劇院排演民族歌劇的比例還會逐漸提高。他的理想是,將來把更多中國原創歌劇帶到世界舞台,讓世界各國的歌劇院,爭相上演中國人創作的歌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