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文化報記者李琤 通訊員肖文禮報道:作為文化部直屬的國家院團,中央民族樂團自建團伊始就將“廣泛搜集、發掘、整理民族民間的優秀曲目並加以推廣,以豐富人民的音樂生活”“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革新,創造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對民族器樂進行改革”“在藝術實踐中加強對民族音樂的研究,建立起自己的音樂理論”等作為樂團的發展宗旨。
多年來,中央民族樂團始終堅持以繼承民族經典古曲、創作時代新作兩種方式,引領中國民族音樂市場的發展方向。“堅持繼承、推廣和創新,是因為不能讓民族音樂斷流。”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說。
請進來:從民間取“活水”
作為國家藝術院團,中央民族樂團在今年舉辦的“中國民族器樂民間樂種組合展演”活動中擔任承辦、協調工作。從活動的策劃到具體實施,再到圓滿閉幕,席強帶領樂團的工作人員忙前忙後,卻也在忙碌中感到快樂。這些僅是中央民族樂團承辦“中國民族音樂發展和扶持工程”中的一部分。一直以來,中央民族樂團都將發揚和傳承民族音樂放在工作首位,在建團伊始就建立了扎根民間、向民間學習的傳統。
自上世紀60年代始,中央民族樂團第一代演奏家就專程去陝西西安學習“西安鼓樂”,到浙江學習“舟山大鑼鼓”,在江蘇學習“江南絲竹”……這些古老樂種的經典曲目,成為樂團過去50多年間的保留曲目。更重要的是,音樂家們通過在民間學習,了解了傳統、認知了民間音樂。
近年來,樂團致力於恢復這項傳統。2011年10月,樂團在河北省固安縣屈家營村建立了第一個基層民族音樂聯系點﹔2012年,在福建巡演時,利用演出間隙向泉州市南音劇團學習南音經典曲目《八駿馬》等﹔聘請貴州歌舞團的老師來京傳授苗侗民歌﹔深入黔東南州的西江千戶苗寨、鎮遠古鎮等地,進行系列文化考察活動,並建立了第二個基層民族音樂聯系點,同時簽約大型民族歌舞劇《仰歐桑》合作項目……此外,在發揮國家藝術院團的主導作用時,以民族團結、挖掘各民族民間優秀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為己任,樂團新創作的《美麗新疆》和《西藏春天》兩台民族管弦樂音樂會,既是跨地區、跨民族、跨藝術的整體項目,也是向民間學習、與地方合作的成功案例。
“通過這些合作項目,無論是漢族藝術家還是少數民族藝術家,都深切地感受到傳統音樂文化的豐富多彩與博大精深,他們在樂器演奏和聲樂演唱方面的相互學習、相互比較、相互結合中共同進步。”席強說,“民間音樂是我們取之不竭的源頭活水。”
盤活市場:放下架子走近群眾
近年來,一些民族音樂處在大眾熟悉、市場陌生的窘境之中。熟悉是因為琵琶、二胡、笛子等民族樂器古老而悠久,是伴隨中國人生活了幾千年的音樂產物﹔陌生是由於那些以西方現代手法創制的、新奇怪異的作品誤傷了觀眾對民樂的感情,使民族音樂脫離了大眾、遠離了市場。
“對於很多觀眾來說,民族音樂是小眾的、是被市場邊緣化了的。為什麼?全國的民族樂團在演奏曲目上除一些改編與移植的經典代表作品外,大部分曲目為新創作品,而這類作品大都是由各類專業音樂藝術院校培養出來的專職作曲家創作的。同時,這些作品隻考慮技術性和學術性,而不顧觀眾的審美需求,成了圈內自娛自樂的工具,使得民樂疏遠了觀眾,久而久之,誰還願意聽民樂呢?”席強說,“因此,如何從傳統中汲取營養,如何回歸民間、找回自我,如何挖掘那些流傳和存活於民間的優秀曲目和表演形式,並在實踐中加以繼承與應用,是當前民樂事業的發展重點。此次舉辦全國民族器樂民間樂種組合展演活動,目的就是整合民間音樂資源,發掘民族器樂作品,發現民族音樂人才,切實推動我國民樂事業的繁榮發展。”
席強說,要想讓民族音樂源遠流長,必須要強調作品的可聽、可視和市場性,提高院團的自主創新能力。近年來,中央民族樂團始終堅持以創作演出為中心,以改革創新為目標,為民族音樂演出市場作出了重要貢獻。樂團先後推出《江山如此多嬌》、《艱難﹒輝煌》、《西游夢》、《牛郎﹒織女》、《泱泱國風》、《美麗新疆》、《西藏春天》、《這山唱那山》、《香江明月夜》等多台民族管弦樂音樂會,觀眾好評如潮,也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回報。
“現在許多新作品都是閉門造車、自娛自樂。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調整思路,放下架子,到群眾中去聽聽、看看,學會用自己的母語思維去表達,這樣才能使民族音樂走近觀眾,不斷向前發展。”席強說。
民樂傳承:藝術家要有尊嚴地生活
從2008年的700多萬元,到2012年逾2000萬元,近年來,中央民族樂團的收入節節攀升。“保護民樂,最基本的是要為藝術家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空間,要給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讓他們為繁榮文藝舞台而全心全意地創作和表演。”席強說。身為一團之長,除了抓創作,他還通過推民樂、出精品、走市場,讓院團演職員們的物質生活得到顯著改善。
截至2012年11月底,樂隊演職人員月平均工資為9000多元,簽約演員的月平均工資近7000元,合唱隊演職人員月平均工資6000多元,演職員工收入比2011年增加了20%,從2010年以來以20%的速度逐年遞增。
盡管演出收入與其他院團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在海內外同等規模的民族樂團裡,中央民族樂團藝術家的生活水平相比而言算是名列前茅。“我們沒有依靠社會贊助資金和上級某些事業經費撥款來向大家發放演出費,我們的收入是靠全團演職員工在演出市場上辛辛苦苦、一點一滴創收的。樂團不斷上演優秀創新民族音樂作品,盤活了樂團的資源,繁榮了民族音樂舞台,使我們藝術家的人生、事業、藝術理想都得到了發展,這是中央民族樂團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最大成效。”席強表示,“藝術家們在生活上有了尊嚴,我們的文化表現才能更加自信。”
上一篇: 中央民族樂團:民樂創新不停歇 |
下一篇: 中央民族樂團文化志願者送演出到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