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報訊2014年8月15日訊 (記者 張妮) 自今年3月28日“大地情深”——群星獎獲獎作品全國巡演在山東省泰安市啟動以來,文化部相繼在四川省、湖北省、江蘇省、內蒙古自治區舉辦了10多場示范性巡演,並帶動全國各地積極自主實施巡演。截至6月底,全國20個省(區、市)共舉辦巡演近200場,惠及觀眾30余萬人次,真正實現了讓群星獎的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回歸群眾、普惠於民的目的。
多種形式深入基層
“為了讓群星獎獲獎作品更好地惠及基層群眾,同時充分發揮其引領、示范作用,推動我國群眾文藝創作和群眾文化活動的繁榮發展,今年的巡演覆蓋面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各省也積極發揮了其自主性。”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相關負責人說,巡演從策劃初期就包括示范性巡演和各省(區、市)自主實施的巡演兩大類。
示范性巡演計劃在全國7個省(區、市)舉行,目前已在5個省(區)開展(之後將在天津、北京進行展演),每個省(區)演出2場到3場,來自全國各地的節目展現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風情,既有專門針對群文編創人員的觀摩演出,也有深入基層廣場的演出。如4月23日、24日,示范性巡演全國第二站在四川成都舉行了兩場演出,一場是針對來自四川21個市州的群文編創人員,另一場則深入成都市金牛區黃忠街道,讓近3000名社區群眾在家門口欣賞到了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
與之相配合開展的各省(區、市)自主實施的演出更是深入到最基層,採取“省內巡演”“省際交流”“區域聯動”三種形式開展,或依托省內文化活動進行,或是省際之間舉辦交流演出,或是京津滬渝四個直轄市開展區域聯動交流演出,或是與“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相結合,讓群眾零距離、零門檻地欣賞到了精彩的演出,可謂是借助多個平台將巡演的社會效益最大化。
例如,湖南省結合全省“歡樂瀟湘”大型群眾文藝匯演和文化志願服務進基層活動,將節目送到百姓家門口;貴州省借助“龍躍黔中”廣場文體系列活動、白雲周末大舞台等品牌活動,先後在貴州龍裡縣、丹寨縣、湄潭縣舉辦演出;遼寧巡演則深入全省14個市的社區、部隊和農村,共演出16場,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廣西、湖北、北京聯合舉辦的交流演出廣受好評,廣西的演員們還以“春雨工程”文化志願者的身份將優秀群文作品送到了湖南的長沙、張家界等。
除了展演,各地還積極開展了“群星講堂”活動,邀請專家為群文工作者集中培訓,進一步提升基層創作水平。如蘇州市結合巡演活動,邀請中央民族樂團原團長顧夏陽為蘇州群文工作者做了題為“關於群眾音樂作品創作及評選的思考”的講座,許多文化館創作人員表示“收獲很大”。
讓藝術精品接受群眾檢驗
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舞蹈、音樂、曲藝、戲劇四大門類共有220個作品獲得群星獎,每一部都是經過精心構思、多次打磨而成的精品。然而,創作不是為了評獎,越是精品,越要走近群眾,接受群眾的檢驗。在今年的巡演中,就有一些深受群眾喜愛的節目多次被“點名”,演員也不辭辛勞地奔赴各地演出。
來自重慶的音樂節目《趕秋》就是這樣一部深受觀眾喜愛的節目,演員激情的演唱、靚麗的外形、漂亮的服飾給各地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示范性巡演走過的5個省區,除了四川外,《趕秋》場場不落。《趕秋》的主唱、重慶市群藝館干部涂玲莉說,從2011年開始構思這部作品,他們就跟隨編創小組下基層採風,深入湖南苗族鄉村,將秋收之後苗鄉人原生態的歌舞經加工、編排後展現在舞台上,一路過關斬將,最終獲得了群星獎。說到此,涂玲莉感慨地說:“一部好作品的產生並不容易,不應將其束之高閣。”在談到多次巡演的經歷時,她用“累並快樂著”來形容,“每次巡演時間都很趕,但一站上舞台,大家都會全心全意地完成。”
巡演大多是在廣場舉行,最令人擔心的莫過於“天公不作美”。5月14日晚,湖北武漢淅淅瀝瀝地下起了小雨,但在漢口江灘大舞台的巡演並不冷清,人們或撐傘、或穿雨衣,觀看了這場雨中的演出。年輕演員們在細雨中載歌載舞,絲毫不受影響,但對於平均年齡50歲的《海英和她的媽媽們》的演員們來說,雨天表演則略有難度。52歲的表演者徐青對自己此次的表演並不滿意,“因為我有關節炎,一遇雨天腿就痛,所以沒能發揮好,感覺很對不起冒雨看演出的觀眾。”
巡演效應逐漸凸顯
自3月底巡演啟動以來,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陰雲密布,群眾都早早趕到演出現場,不同的面容上洋溢著相同的期待。演出開始後,舞台上演員們飽含激情的表演,與台下的掌聲、歡呼聲極好地互動著。
“以前沒聽說過群星獎,這是第一次觀看群星獎的節目,水平很高。”6月15日,在蘇州吳江盛澤行政服務中心廣場,站著看完整場演出的李明表示,離開家鄉雲南3年了,此次音樂作品《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小品《回家過年》、現代舞《星期天》等外來工題材的節目對他觸動很大,“有人能理解我們的苦與樂”。
“群星獎獲獎作品短小精悍,展現了百姓生活的趣味,充滿了小人物的幽默和智慧。”有觀眾這樣評價。通過巡演,人們對群星獎及其作品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群星獎的品牌效應也逐漸凸顯。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喜愛唱歌、跳舞等文藝活動的居民,當得知群星獎的演員都是群文工作者或業余文藝愛好者時,他們紛紛表示,以後也要積極參與群文活動,“說不定有一天自己也可以登上群星獎的舞台。”二是從時機的選擇上來講,巡演極大地發揮了其示范性、導向性作用。各省(區、市)都在為下一屆群星獎做准備,許多地區將今年確定為藝術規劃創作年,巡演恰好為基層群文工作者提供了現場觀摩及與專家溝通的機會。
“巡演是件好事,讓群眾共享了群文創作的成果。”重慶市群藝館副館長魯廣峰說,巡演後,群星獎影響力擴大了,群眾文化更能“挺直腰杆”、受到更多的重視,逐漸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不僅有利於增加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也有利於繁榮群文創作。